當前位置: 首頁 > 成人高考 > 成人高考備考資料 > 2018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點: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

2018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點: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

更新時間:2018-05-17 13:37:29 來源:環(huán)球網(wǎng)校 瀏覽182收藏54

成人高考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qū)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zhí)顚憟D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2018年成人高考備考正在火熱進行中,對于上班族來說,學習時間少之又少,環(huán)球網(wǎng)校成考頻道為幫助考生全面掌握考試內容,小編特整理了2018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點: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一起來學習吧。

相關推薦:2018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易考點練習及答案2

2018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點: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

1.社會經濟結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所謂經濟是指與一定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社會生產關系或適應于一定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制度。在這個意義上,經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是社會上層建筑賴以建立的基礎,它決定社會的形態(tài)。

(1)生產力及其構成和性質

生產力是指人們改造自然以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實際能力,體現(xiàn)著物質資料生產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力是一個結構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主要由實體性要素和非實體性要素構成。

生產力的實體性要素指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這三個物質要素。

其一,勞動對象是勞動過程中被改造或加工的一切對象。勞動對象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未經加工而直接納入生產過程的自然物;

一類是經過初步加工后作為勞動成品或半成品而納人生產過程的原材料(人造物)。沒有勞動對象就不可能形成現(xiàn)實的生產力。隨著生產的發(fā)展,加工過的原材料在勞動對象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勞動對象不僅是生產力的必要因素,而且規(guī)定著生產的具體內容和發(fā)展水平。

其二,勞動資料是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和物質手段。勞動資料是勞動者和勞動對象之間的媒介體,是一個包括生產工具以及動力、能源、運輸、倉儲、控制、信息等子系統(tǒng)在內的龐大物質系統(tǒng)。其中,生產工具是最主要的、決定性的子系統(tǒng),是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客觀尺度。

其三,勞動者是具有生產經驗和技能并實際從事物質生產的人。勞動者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勞動者既包括以體力支出為主的體力勞動者,也包括以智力支出為主的腦力勞動者。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智力支出在勞動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而生產力越發(fā)達,腦力勞動者就越趨向成為勞動者的主體部分。在生產力的三個實體性要素中,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統(tǒng)一又稱生產資料,是生產力中“物”的因素,勞動者則是生產力中唯—能動的“人”的因素,因而勞動者是生產力中的主導性因素。

除實體性要素外,生產力中還包括教育、管理、科學技術等一些非實體性要素,也稱“知識形態(tài)”的生產力。自然界是物質的,生產力作為改造自然的力量也必須是物質的,因為只有物質的力量才能改造物質的世界。所以作為知識形態(tài)的生產力還不能直接實現(xiàn)對自然的改造,必須加入生產過程,物化到生產力的實體性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中去,才能將物質的力量轉化為直接的、現(xiàn)實的生產力,實現(xiàn)對自然界的改造。在當代社會中,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系統(tǒng)中最主要的非實體性要素,也被稱為“第一生產力”。

生產力的性質體現(xiàn)在物質技術構成和社會結構形式兩個方面。物質技術構成指勞動者使用什么樣的工具進行生產,社會結構形式指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主要表現(xiàn)為集體性生產和個體性生產的區(qū)別。生產力的性質決定了生產力具有客觀物質性、社會性、歷史性的特征。

①生產力的物質性是指生產力是由物質要素構成的物質力量,其形成、發(fā)展、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產力對于每一代人而言都是一種不可選擇的客觀力量,是前一代人實踐的結果,又是后一代人實踐的起點和物質基礎。人們只有從現(xiàn)實的生產力出發(fā),并遵循生產力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高的生產力。

②生產力的社會性是指生產力是在人的勞動過程中形成的,并且只存在于人的勞動過程中,因而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力量;生產力是由無數(shù)個人的勞動能力構成的,而且是通過一定的社會結合方式形成的社會力量,形成社會的生產力。

③生產力的歷史性是指生產力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是隨著人們實踐活動的變化而變化。生產力總是具體的歷史的。

(2)生產關系及其構成、性質和類型

生產關系的含義和構成。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發(fā)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關系,體現(xiàn)著物質資料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生產關系也是一個結構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從動態(tài)看,生產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huán)節(jié);從靜態(tài)看,生產關系分為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形式三個方面。

在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統(tǒng)一中,我們可以將生產關系的結構概括為三個方面:

其一,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

其二,人們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和相互交換關系;

其三,產品的分配關系以及由它直接決定的消費關系。

在生產關系的三個方面中,一方面,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整個生產關系的基礎和核心,它決定著人們在生產和交換中的地位以及產品分配和消費的形式等其他兩種關系,決定著整個生產關系的性質;另一方面,在生產和交換過程中,人們的地位及其產品分配和消費形式又體現(xiàn)并鞏固著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生產關系的性質和類型。

根據(jù)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的不同,可以把人類歷史上的生產關系分為兩種性質不同的基本類型:

一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

二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

其中,生產資料公有制類型的生產關系中又包括原始公有制的生產關系和共產主義公有制的生產關系等具體形式;生產資料私有制類型的生產關系中又包括奴隸主所有制的生產關系、封建主所有制的生產關系和資本家所有制的生產關系。公有制生產關系的基本特點是: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人們在生產中處于平等地位、產品分配上不存在剝削。私有制生產關系的基本特點是:生產資料歸剝削者所有而勞動者沒有或很少占有生產資料,在生產和分配中存在著人與人壓迫與被壓迫及剝削與被剝削的不平等關系。無論哪一種類型的生產關系及其具體形式,都是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生產關系具有物質性、社會性和歷史性。所謂生產關系具有物質性是指:其一,生產關系實質上是人們在生產中形成的經濟關系、物質利益關系。其二,一定的生產關系總是同一定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性質、變化、發(fā)展歸根到底也是由生產力的水平、變化、發(fā)展決定的。所謂生產關系具有社會性是指:其一,生產關系是屬人的關系。生產關系是在人的勞動中形成的,并且只存在于人的勞動過程中,是人類社會特有的關系。其二,生產關系是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實質上是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勞動者個體的勞動能力正是通過生產關系才形成社會的生產力的。所謂生產關系的歷史性是指任何生產關系都不是永恒不變的,它總是隨著生產力的變化發(fā)展而變化發(fā)展的,生產關系總是具體的歷史的。

(3)生產關系與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基礎

社會經濟結構亦稱社會經濟制度,是指一定社會中各種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關系的性質取決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這意味著,當某一社會中存在著多種生產資料所有制時,也就存在著多種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就是該社會的經濟結構、經濟制度。

社會經濟結構中有多種生產關系,各種生產關系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其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又稱經濟基礎,它體現(xiàn)著社會的經濟關系。理解經濟,基礎范疇要注意:

其一,經濟基礎是生產關系,但不是任何生產關系都歸人經濟基礎,經濟基礎特指占統(tǒng)治地位的那一種生產關系。

其二,經濟基礎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那一種生產關系內部各方面的總和,即所有制關系、生產中的地位和交換關系、分配和消費關系三方面的總和。

經濟基礎在整個社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經濟基礎作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支配著其他生產關系,從而也就決定著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

另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著包括社會政治關系和思想關系在內盼上層建筑,從而也就決定著整個社會形態(tài)的性質。

分享到: 編輯:環(huán)球網(wǎng)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成人高考資格查詢

成人高考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成人高考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shù)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huán)球網(wǎng)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