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家公務員 > 國家公務員備考資料 > 申論:我國農村政治民主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

申論:我國農村政治民主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

更新時間:2009-10-19 15:27:29 來源:|0 瀏覽0收藏0

國家公務員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qū)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zhí)顚憟D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自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以來,伴隨著家庭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的解體,中國農村的社會組織形成、政治關系狀況及權力運行機制均發(fā)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突出表現在村民委員會的普遍建立和村民自治的實施上面。

  盡管我國經過二十幾年的民主實踐,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農村政治民主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是農村政治民主建設的制度不完善。在農村實行村民自治,是廣大農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礎制度。它包括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四項內容。但是,與村民自治相適應的配套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例如,目前,村級財務的民主監(jiān)督手段僅僅定位在村務公開上,而在如何完善村級財務制度和審計制度方面,還是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有相當一部分村財務賬目是村會計的“良心賬”。

  二是農村干部、農民群眾的民主意識不強。表現為,在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上統包統攬,行政命令;在工作方法上,簡單粗暴,“我說你聽,我打你通”。沒有真正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沒有很好地落實農民群眾在重大問題上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其結果事與愿違,“好心辦不成好事”,造成群眾對干部不理解,影響黨群干群的關系。由于受中國封建文化的影響和長期小農生產方式的局限,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在有的地區(qū),文盲仍占當地人口較大比例。相當一部分農民要么思想因循守舊,封閉、保守的小農意識積淀較深,習慣于上邊咋說我咋干,對村務漠不關心,不懂得如何履行自己的民主權利;要么就是只講民主,不講法制,制約村民自治向前發(fā)展。

  三是鄉(xiāng)村關系,村“兩委”關系不暢通。從政府方面而言,鄉(xiāng)鎮(zhèn)政府對于村是“指導”關系??墒?ldquo;指導”缺乏操作性,要么是“合同式”的、“行政命令式”的,或是“不敢、不會作為”的,甚至是“為所欲為”的,其結果都損害了鄉(xiāng)村關系。從黨委方面來看,鄉(xiāng)鎮(zhèn)黨委作為執(zhí)政黨設在鄉(xiāng)鎮(zhèn)基層的組織,鄉(xiāng)鎮(zhèn)黨委書記不僅主管人大而且主管政府,是鄉(xiāng)鎮(zhèn)政權實際上的“一把手”。由此,鄉(xiāng)鎮(zhèn)黨委和村委會產生了多重密切關系:一是鄉(xiāng)鎮(zhèn)政府與村委會之間關系順延成了鄉(xiāng)鎮(zhèn)黨委與村委會關系;二是當黨組織與村委會交互任職、村支書同時兼任村主任時,鄉(xiāng)鎮(zhèn)黨委與村委會關系又進一步演變成了領導與被領導、指導與被指導的雙重關系,以至于職能混淆。我國農村政治民主建設是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推進農村政治民主建設應從三方面著手。

  一是完善和落實制度。首先,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村民代表會議制度產生于有關村級重大公共事務決策,其最初目的就在于讓村民能夠充分發(fā)表對于有關公共事務的意見,以使村民委員會的有關決策符合廣大村民的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村民政治參與的渠道。隨著這一制度的推廣,其自身的功能也逐步得到了拓展,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在制約和監(jiān)督村民委員會的具體運作上,也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村民可以通過這一制度關注有關村內公共事務決策的執(zhí)行情況。其次,完善村務公開制度。它要求涉及村民的具體利益的公共事務,都必須對村民公開,以便讓廣大的村民能夠充分了解情況,及時發(fā)現并糾正問題,以確實維護自己的利益,促使村民委員會的正確運作。這一制度的完善對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的政治民主水平的提升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最后,制定村民質詢制度。這要求村委會每周召開一次質詢會議,會上村民可以就村務財務政務等有關問題質詢干部,村干部當面答復并給予解決。這一做法的特點進一步完善了“一事一議”制度,增強了干部的責任感和服務農民的意識。

  二是提高民主主體素質。農民觀念的形成與變化與其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方式的影響,農民處于自我生產、自我銷售、自我一體的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使封閉落后的傳統觀念不易轉變。所以,轉變農民思想觀念首先必須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將分散經營和各自為戰(zhàn)的農戶凝聚起來,通過聯合經營,促使農民自覺走出小農意識的樊籬,與傳統觀念告別。同時加大村干部的培訓力度,引導農民改變傳統觀念,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的自主、平等、民主、法制等現代意識,使之適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管理模式,變“要我自治”為“我要自治”,成長為合格的民主主體。

  三是改善鄉(xiāng)村和村“兩委”關系。

      第一,構建鄉(xiāng)村民主關系。鄉(xiāng)鎮(zhèn)政權包括鄉(xiāng)鎮(zhèn)黨委、人大和政府等權力部門。依據《村委會法》建構鄉(xiāng)村民主關系的要求,鄉(xiāng)鎮(zhèn)政府對村委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但不得干預依法屬于村民自治范圍的事項;鄉(xiāng)鎮(zhèn)人大負有保證法律實施和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的權利;村民自治組織實行群眾和自主管理,同時協助鄉(xiāng)鎮(zhèn)政府開展工作。但是,長期以來,由于鄉(xiāng)鎮(zhèn)干部權力來自上級而不是基層民眾,積習之深久,形成了脫離農村、凌駕農村、忽視農民的官僚習氣,同時導致了鄉(xiāng)鎮(zhèn)在管理職能、機構體制和政權建設等方面存在諸多弊端。改變這種狀況,當前首要的是需要借鑒農村民主選舉制度,將現行鄉(xiāng)鎮(zhèn)黨領導的干部的選拔任用制度統一改革為有廣大農民、普通黨員參與推薦和選舉的推選制。“推選制”將人民群眾的選擇作為政黨基層領導干部選舉的基石,體現中國共產黨人長期以來始終倡導的群眾路線,體現黨的先進性。從方法論而言,“推選制”無論民眾和上級組織者都容易學習和掌握,熟悉度較高。實施“推選制”就有可能改變由于鄉(xiāng)鎮(zhèn)干部權力來自上級而形成脫離農村、忽視農民的官僚習氣,使其權力和它的支撐基礎保持一致,以利于構建鄉(xiāng)村民主關系。

      第二,理順兩委關系。村黨組織職能表現為抓大政方針的領導,村委會從事具體、操作性村務管理,兩委既有分工又有協作。具體做到以下幾點:(1)制定工作規(guī)范。將村黨組織與村委會的工作內容、職責權力和決策程序等進行區(qū)分和規(guī)范,制定兩委職責、政務和財務等管理規(guī)則,進而劃分兩委職權;(2)采取“聯席會議”制度。在討論決定眾村務之前,先召開村黨組織和村委會聯席會議,達成共識、形成議案,然后提交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后由村委會實施。聯席會議優(yōu)點是兩委民主討論、議案以民主集中制原則形成;(3)村黨組織和村委會分別確定各自工作內容和職責,然后以此為基礎實行支部書記兼任村主任、副主任,支委兼任村委的組織形式,使分別設置的兩個組織合為“一套班子”;(4)建立“二選聯動”機制。將村黨組織的選舉與村委會選舉互相關聯,鼓勵當選支書競選村委主任;當選村委主任的若是黨員,則鼓勵競選村支書。上述四種方法都試圖尋求解決兩委的矛盾的最佳方案,前一種以“分”為主導;后三種以“合”為主導。無論分合,出發(fā)點都是為解決村黨組織與村委會職權的矛盾。

分享到: 編輯:環(huán)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國家公務員資格查詢

國家公務員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國家公務員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huán)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