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講義精選(52)


自我形成的過程是:主我首先發(fā)展起來??臀覄t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得以出現(xiàn),因為嬰兒需要不斷地領會社會對他們的期待。所以,他認為自我的發(fā)展是一個主我和客我之間一系列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我不斷地對變化著的客我作出反應。
他認為,客我在社會化過程中經歷了三個極不相同的階段。
模仿階段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包括人生中最初的兩年時間。在這個階段,兒童僅僅從事他所說的與父母“手勢交流”活動,模仿父母的動作。在這個時期,客我并沒有真正形成。
嬉戲階段(扮演的階段)
兩歲之后的幾年時間里面,孩子開始從事角色借用(role taking),也就是說把自己想象成處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從而發(fā)展起從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與世界的能力。
最初,兒童借用的角色往往是和自己比較接近的人,比如小時侯經常的過家家,扮演父母的角色。穿高跟鞋。
群體游戲階段
三四歲以后,兒童走出家庭,與更多的人和群體發(fā)生聯(lián)系 .兒童開始關注非家庭群體,并逐漸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發(fā)展起,了一般意義上的人們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的觀念。他舉了例子。打棒球,他們必須知道其他玩伴的行為并決定對這些行為作出怎樣的反應。再比如,小孩在家里的時候,每個人都讓著他,然后他就以為在社會群體當中的規(guī)則也是如此,但是,當?shù)搅苏嬲娜后w當中的時候,他必然會逐漸了解到并非如此。
自我的一個 最基本的要素是――反身性,就是說將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像他人一樣地思考,像他人一樣地行動的能力。這種能力讓我們能像他人檢視我們一樣地檢視自己以及自己所做的事情。
第3個階段中實際上還涉及了米德的另外一個概念――泛化的他人,實際上就是整個群體的態(tài)度。如果以打棒球為例,那么,球隊的態(tài)度,就是泛化的他人。一個人能夠擺脫扮演個別重要他人的角色,走入泛化的他人的角色,才有可能發(fā)展完整的自我。
泛花的他人的概念讓人感覺米德的觀點把人的發(fā)展論述為一種順從者,其實,不是這樣的,他認為,泛化的他人有很多種,因為,人們處在不同的群體和組織當中。人們并不是要全盤地接受所有的泛化的他人。
其實,他的思想最終可以歸結為一個東西:符號互動。姿勢,語言都是符號,人們通過這些符號而與他們發(fā)生互動。
社會論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社會”是米德的心理學理論的最后內容。按照他關于“沖動與理智”、“客我與主我”的邏輯,順理成章,社會是自我與“他人(others)”互動的產物。
米德對社會的看法是建立在他對心靈與自我的認識基礎之上的。
(1)米德認為,社會是人與人在互動基礎上產生的。社會依賴于心靈,沒有心靈的存在,個體之間就不能協(xié)調他們的行動。也就是說,沒有心靈即語言和思維的存在,個體之間就不能進行協(xié)調行動。同時,社會依賴于自我,特別是能夠從泛化的他人當中尋找自我的意思,沒有自我,個體之間的行動也無法形成。
(2)與動物社會相比,米德認為,動物社會的個體行動僅僅是一種本能沖動,而人類社會的個體行動不僅僅是本能,而且更主要的是借助于語言進行反思和交流。
(3)人類社會組織的基本原則是交往。在交往過程中采納他人的態(tài)度、扮演某種角色,以此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也正因為如此,就使得交往更加有價值。
(4)與動物社會相比,人類社會對于環(huán)境的感受主要通過理解而獲得的,社會對個體的行動也有制約作用。社會制度、社會文化也就成了制約個體行動的重要方式。
綜上所述,米德的社會行為主義可概括為:生理性沖動和反應性理智間的互動是心靈的本質;主我與客我的互動是自我的本質;自我與他人的互動是社會的本質。所有的這些本質又通過作為符號性的行動外化于世。這種性質的行動就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因此,米德的心理學理論既不同于所謂純客觀的“刺激一反應”式的行為主義,也不同于人文主義心理學堅持個人的內在經驗,以描述和理解的方式去研究心理的奧秘。
術德的理論是種綜合。這種綜合不僅把心理學研究中的主觀性東西轉變?yōu)榭陀^,而皿以此作為客觀地、科學地研究主觀內在的經驗的起點,最終地使研究模式既不是從外到外,也不是從內到內,而
是從外到內,重視動與靜、個人與集體、歷史與現(xiàn)時間的相互影響性的互動關系。因此,米德的綜合所體現(xiàn)出的本質不是簡單酌、折衷性的調和,而是在心理學研究領域里的一場革命。正是在這種革命的影響下,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得以長足的發(fā)展,以致作為一種社會理論和研究社會科學的方法論的符號互動主義應運而生。
(1)米德把個體的心靈和自我的性策劃能夠看成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與進化論的思想一脈相承;
(2)米德把社會的行動,社會的產生還原于個體的心理行動,從心理機能角度解釋社會行動的產生,并把人的行動歸結于一種語言符號的互動,這一思想構成了符號互動理論基石;
(3)米德僅把自我分解為主我和客我,忽視了潛意識情感在自我當中的作用,即過于理性化地分析了自我的形成;
(4)米德從微觀主義、心理主義解釋社會行動,忽視了宏觀主義、整體主義的視角,陷入了方法論的片面性。
符號互動論的發(fā)展
布魯默的符號互動論
米德符號互動理論提出以后,他的學生在他去世之后幫他整理出版了《心靈自我與社會》并于1934年出版。其中參與文獻整理的就有他的學生布魯默(1900―1987)
1、布魯默符號互動論假設
(1)人類對待事物的行為是以事物的意義性為基礎的;(外在事物的意義性決定了人類行動的有意義性)
(2)有意義性乃是社會交往和社會互動的產物;
(3)通過個體獨特性的解釋(理解),意義性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
他的這種基本假設是以其獨特的哲學觀為基礎的。
布魯默也承認,他的符號互動主義受米德的思想影響最大,或者說得益于米德思想的真?zhèn)?。像其他種類的社會科學理論一樣,布魯默也同意符號互動主義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現(xiàn)實。但是,他對社會現(xiàn)實的理解既不同于唯心主義。也不同于實在主義。他認為,依據(jù)傳統(tǒng)的唯心主義,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僅僅是因為“人的主觀宜感”,一切由人的心靈創(chuàng)造,因此,這種世界不可能成為經驗科學研究的對象。
依據(jù)傳統(tǒng)的實在主義,社會現(xiàn)實是永恒地固定于某種終極的、靜態(tài)的形式,如樹就是樹,牛就是牛。如此關于現(xiàn)實世界的說法,除了必然地誤導出視物理學家所運用的方法為研究社會的唯一科學方法外,余下的不可能對真正的社會科學研究有益。布色默相信,社會的存在是種實在,但這種實在的內容是變異性的76活動著的人不停地創(chuàng)造、使用各種“符號互動”而表現(xiàn)于世。如此性質的實在才是社會科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反之,如不能被社會科學以經驗的方式進行研究的存在就不是真正的社會實在。他的符號互動主義就是在這種哲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社會理論。
2、布魯默符號互動理論主要內容
(1)社會是由具有自我意識的個人形成的,自我一定使個人功能運用象征即符號來表示其生活環(huán)境中的事物,并解釋他人的行為。也就是說,人類能夠創(chuàng)造并使用符號來表示周圍的世界。
(2)個人的行動是構造的。也就是說,個人行為是有意識的構造而不是不經意地舉動。為此,他提出了兩種互動形式。
一是非符號的互動。即在互動過程中沒有完成必要的解釋過程。例如,一個拳擊手下意識地揮動一下手臂,這種行動就是“非符號的互動”。
二是符號的互動。即在互動過程中完成了必要的解釋過程。如果剛才那個拳擊手意識到揮動手臂的意義以及他自身動作的意義,那就是一種符號的互動。
(3)符號的互動創(chuàng)造和改變了社會結構,個人通過社會交往的行動就會形成群體行動。
托馬斯:情境定義
他是符號互動理論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和他的妻子一起創(chuàng)造了情境定義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一般假定:不僅是對語言以及其他的具體符號,而且還包括日常社會情境,別人與我們都使用同樣的定義。這種情境定義是在無意識中領會的。比如說,我們在商場里面翻看衣服,在酒店里面吃完飯后,把服務員叫過來買單,還有老師點名讓你回答問題的時候……我們都是可以想當然地處理這些事情的。沒有人會去琢磨在商場里為什么可以隨便翻,在酒店里為什么可以把服務員叫過來?而我們就為什么非要回答老師的問題?等等這些東西。因為,在每個人的腦袋里面已經有了一個 共同的情境定義。生活讓我們認為這樣是一種理所當然。
所以,他是這樣來定義這個概念的――如果人們定義某些情境為真,那么那些定義在它們的結局中就會成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托馬斯定理。
盡管這些定義在客觀上并不準確,但是,我們所共享的這些定義仍然指導人類活動。比如說,如果人們相信巫婆確實存在,或者大噴嚏可以傳染愛滋病,那么他們在危急的時候就有可能燒死他們認為是巫婆的人。或者當愛滋病人打噴嚏的時候躲著他們。盡管這些行為都是基于一種錯誤的假定或者情境定義,但是仍然指導著人們的行為。
情境定義并不是一開始就感知的,也是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即,人們通過社會互動發(fā)展他們所需要的定義。根據(jù)他人所提供的關于他們自身的信息,特別是通過他們的行為模式,一個人可以領會期待什么和被期待什么?比如說,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發(fā)展,某種人們熟悉的習慣發(fā)生了變動,人們關于某中情境的定義也就有可能發(fā)生變化。比如在美國,70年代以前,男士主動為女士開門,大家都認為是一種理所當然。但是,70年代的時候,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風氣,女權主義開始發(fā)展,有人提出這是男性控制的象征,在這種情況下,女性處于被動的地位。當時,就有社會學家作過這樣的實驗,觀察這個事實,發(fā)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開門這個事實確實已經不想以前那樣,這個時候,實際上情境定義已經開始發(fā)生變化了。
庫利:鏡中我
1、鏡中我
最有名的學說是鏡中我,擴大的自我的思考。鏡就是鏡子,指的是借用某種鏡子來形成自己的感受。他認為,與我們互動的他者就是鏡子。我們把別人當成是鏡子來評估我們的角色和我們的表現(xiàn)。
他認為自我作為社會的產物,它的出現(xiàn)有三個階段:(例如,相聲和小品。)
我們察覺到我們在他人面前行為方式;
我們領悟了別人對我們行為的判斷;
基于對他們反應的理解,我們評價我們的行為。
簡單地說,我們根據(jù)想象別人對我們自己行為及外表的感覺來理解自我。
最新資訊
- 考前必背!2025年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高頻考點2025-04-07
- 考前復習:2025年4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高頻考點(3.31)2025-03-31
- 2025年4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高頻事件匯總2025-03-30
- 必背!2025年4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高頻考點(3.28)2025-03-28
- 考前必看:2025年4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高頻考點(3.27)2025-03-27
- 考生必看!2025年4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選擇題必背考點2025-03-26
- 考前沖刺:2025年4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匯總2025-03-26
- 備考25年自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高頻考點2025-03-24
- 2025年4月自學考試公共課高頻考點2025-03-21
- 2024年4月自考本科備考須知:《英語二》高頻題型和答案示例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