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講義精選(67)


第十二講 當代整合性理論
一、艾利亞斯:論文明的進程
他一生都在研究文明化的進程這樣一個議題。他隨意選擇了中古世紀的歐洲作為他研究的起點。他翻閱了大量的十三到十九世紀描寫人們舉止的書籍。結果他發(fā)現了日常行為舉止的改變過程。
文明化的進程主要研究的就是:西方世界中日常行為舉止的長期改變。過去曾經被接受的日常行為,隨時間的流逝,變的越來越不被接受。人們很可能觀察其他人的日常行為,變的對那些行為敏感,并更了解那些行為,而且,也許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發(fā)現有越來越多的行為讓我們難為情。我們曾經覺得相當可以接受的行為現在卻讓我們很尷尬。結果,過去在大庭廣眾之下看的見的行為,現在已經消失了。
?。ㄒ唬┪拿骰姆独?/P>
1、以桌上用餐為例。
2、對放屁這個自然生理現象也有說法。
3、變遷的過程。
(二)解釋變遷:依賴鏈的延長
依賴鏈――這樣的一種關系鏈,即個人依賴眾人如同眾人對此人的依賴。
他努力克服社會學的二元劃分:個人和社會,微觀與宏觀
他提出了構型的概念。構型就是由開放且相互依賴的人們交織而成的社會過程。權力是構型的中心,構型不斷流動。構型大部分以看不見以及未經計劃的方式出現和發(fā)展。
?。ㄈ┌咐治觯韩C狐
二、吉登斯:結構化理論
?。ㄒ唬├碚摳攀?/P>
(二)結構化理論的元素
?。ㄒ唬├碚摳攀?/P>
1、對行動和結構的綜合
2、方法論原則:二重性
3、社會再生產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方法論原則:二重性
他認為前面研究的大理論和日常生活理論分別抓住了社會生活的客體性和主體性,并將兩者對立起來加以片面的分析。這種二元對立的分析方法,是一種分裂社會的思維方式,必須克服這種主客二元對立的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才能夠正確認識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展開和不斷建構的社會生活。
社會再生產
他認為,結構化理論中的結構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反復涉及到的規(guī)則與資源。這也就是說,他要在社會實踐或社會生產的不斷展開和持續(xù)過程中動態(tài)地理解結構。他提出了社會再生產的概念,其中蘊涵了他對社會實踐循環(huán)性的理解:
社會結構制約著人們的社會實踐,而人們又在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著社會結構,并且二者是不斷地雙向循環(huán)往復的特性。也就是說,社會實踐雖然不是由社會行動者一手塑造成的,但是卻持續(xù)不斷地由他們一再創(chuàng)造出來。社會行動者正是通過這種反復創(chuàng)造社會實踐的途徑,來表現作為行動者自身。同時,行動者們還借助這些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再生產出使它們得以發(fā)生的前提條件。
?。ǘ┙Y構化理論的元素
社會行動、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化是他理論的基本內容,他十分簡要地概括了這一點:在結構化理論看來,社會科學研究的主要領域既不是個體行動者的經驗,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會總體的存在,而是在時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種社會實踐。
1、實踐意識
2、意料外結果
3、結構化理論的中心概念
1、實踐意識
和韋伯和帕森斯等人一樣,他的理論的起點也是關于社會行動的思考。但是所不同的是,他對社會行動的研究不是注重類型劃分或理想類型與模式的探討,而是把社會活動看成是持續(xù)不斷的動態(tài)過程,并且在連續(xù)性的運動中剖析它的作用或結構化功能。在這里他把人的行動看作是綿延的持續(xù)過程,他主要不是從人們行動的感性過程來強調它的連續(xù)性,而是強調蘊涵在行動過程中或者說是支配行動過程的意識的連續(xù)性。從而提出了實踐意識的概念。
話語意識――以文字描述我們行動的能力。
實踐意識――行動者視為理所當然,不必用文字表達他們所做之事的行動。
實踐意識對于結構話理論而言是尤為重要,它反映出結構化理論的主要關注在于做了什么,而不是說了什么。
2、意料外結果
意圖之行動經常是有意料外結果的。他分析了三種意料外結果
一種,由偶發(fā)情境引發(fā)的意外結果。
二種,由一系列個體活動復合而成的模式。
三種,是默頓高度重視的情況。
3、結構化理論的中心概念
結構――他認為,應該用結構性特征來取代結構的概念。因為他認為,雖然所謂的結構會對行動者產生限制,但是傳統(tǒng)的學者都夸大了這種限制的重要性。因為一般情況下,結構雖然能限制行動,同時也能引發(fā)行動,而且,行動也能出現一種意外的后果來改變結構。所以,他把結構的概念換成結構性特征的概念,并指出結構性特征具體就是指規(guī)則和資源這兩個方面。
結構化――他認為,能動者和結構是一個二重性的概念,而非二元論(dualism),能動性和結構并非是彼此獨立的。它們彼此相關,當它們產生行動的時候,人們就制造并再制造了人們所在的結構。很顯然,結構化突出了能動性和結構之間的辨證關系。也就是說,結構和能動性是一個雙元體,缺少一方,另一方就無法存在。
三、哈貝馬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他是一名新馬克思主義者,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二代傳人。雖然他批判理論學派有很重要的貢獻,但是長久以來,他把許多其他的理論的見解融入到了馬克思理論中,產生了 非常獨特的理論觀點。其總之一就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ㄒ唬└拍?/P>
1、生活世界――哈氏關心的是發(fā)生在生活世界中人際之間的溝通。溝通應該是自由的,開放的,且沒有限制的。對他來說,自由開放的溝通代表生活世界溝通的理性化。在前面,理性化往往是個具有負面意義的詞,但是在這里,是個比較積極的正面意義的詞。即,人們與他人發(fā)生互動,是受理性驅使,帶來自由,開放的溝通,并達成相互的了解。即,人們用理性的方式達成共識。外在力量強大一方不應該在達成共識上使用外力,只要論點是好的,就能勝出,并達成了解。
2、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系統(tǒng)是與生活世界相對應的一種狀態(tài)。在生活世界中有它的源頭,但是它會發(fā)展自己獨特的結構。它越來越通過它的力量來引導和控制生活世界中發(fā)生的事情?;蛘邠Q句話說,它入侵了生活世界。也叫做,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ǘ┫到y(tǒng)和生活世界的理性化
他認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問題的關鍵在于:系統(tǒng)的理性化要比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占有優(yōu)勢。而解決的辦法是,系統(tǒng)和生活世界都應該以自己的方式理性化。一方面,系統(tǒng)必須允許變的更具有差異性和更加復雜。另一方面,生活世界必須再精練,以便讓自由溝通變的可能,讓更好的辯論主張能夠勝出。
這兩者的完全理性化能夠使它們相互成長,而不是相互壓抑的方式相互結合 .理性化的系統(tǒng)應該被用來增加生活世界的理性辯論,然后再以辯論找到系統(tǒng)理性化的方式。
四、布丟:建構主義的結構主義
他也試圖克服主觀和客觀,或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錯誤對立,他的理論被認為是生氣勃勃的。
他批評迪爾凱姆的社會事實研究過于關注客觀結構,而忽視社會建構的過程,在這些建構過程中,行動者理解、思考并建構那些客觀結構,并進而在這些基礎上行動。也就是說客觀主義忽視了能動性以及能動者。從而,他提出一種真實生活的行動者的結構主義立場。
?。ㄒ唬┞?lián)結主觀性和客觀性
1、對二元對立的批判
2、建構主義的結構主義
3、后結構主義者
1、對二元對立的批判
試圖聯(lián)結主觀性和客觀性,他是想把自己的研究往主觀論者方向轉移。他把民俗方法論看成是主觀論的范例,因為它們的焦點放在能動者思考、記錄或描述社會世界的方式,而忽略了這些過程所在的更大規(guī)模的結構。他認為,這些理論集中注意力在能動性,但是卻忽略了結構。
相反,他將注意力放在了客觀結構和主觀現象的辨證關系上??陀^結構限制想法、行動、互動,也限制人們描繪世界的方式。但是,人們描繪的方式也是無法忽視,因為它們最終會影響到客觀結構。
為了避免主――客觀的二元對立,他將焦點放在了實踐(practices)上,他把實踐看成是結構和能動性之間的辨證關系的結果。也就是說,實踐不是可以客觀決定的,也不是自由意志的產物。
2、建構主義的結構主義
為了反映自己對結構和人們建構社會現實的方式之間的辨證關系,他稱自己的方法論原則是建構主義的結構主義。
3、后結構主義者
雖然,他的方法論原則是建構主義的結構主義,但是他清楚地指出自己至少有部分是運用結構主義的觀點。這和傳統(tǒng)結構主義是存在區(qū)別的。傳統(tǒng)結構主義者關注的是語言和文化的結構,但是,他指出,結構也存在與社會世界中,他認為社會世界也包含客觀結構,雖然客觀結構和行動者相互獨立,但是它能指引并限制行動者的想法和實踐。
不過真正區(qū)別他和其他的結構主義者的地方是,他采用了建構主義的觀點,使自己能夠處理認知、想法、行動和社會的組織起源。從而將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結合了起來。
?。ǘT習
1、概念
2、特征
3、慣習和社會世界的關系
4、實踐調節(jié)慣習和社會世界之間的關系
5、實踐的邏輯
1、概念
這是他最著名的概念,慣習是心智或認知結構,人們經由這些結構處理社會世界人們被授予了一連串的內化架構,透過這些內化的架構,人們察覺、了解并評估社會世界。經由這些架構,人們創(chuàng)造了實踐,也覺察并評估這些實踐。
2、特征
從辨證關系上看,慣習是內化的社會世界結構的產物,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慣習看成是我們內化的社會結構。它是具體呈現的社會結構。它反映階級結構的客觀部分。
一種慣習的形成是長期占據社會世界的某個位置而造成的結果。因此,慣習根據人們在社會世界的位置本質而各有不同,并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慣習。但是,那些在社會世界占據相同位置的人傾向有類似的慣習。
因此,慣習可以看成是集體的現象。也就是說,特定時間內的一種慣習都是有集體歷史歷程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顯示在任何個人身上的慣習是個人生活歷程的來的,而且也是慣習發(fā)生時的特定社會歷史時點的結果。
慣習不但持久,也可以移位,就是從一個場域移到另一個場域。但是人們可能因為養(yǎng)成了不恰當的慣習,而出現滯后的現象。
3、慣習和社會世界的關系
一方面,慣習是一種結構進行中的結構。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結構(這是個動詞)社會世界的結構。
另一方面,它是一種結構好了的結構,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被社會世界結構起來的結構。
4、實踐調節(jié)慣習和社會世界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經由實踐,慣習被創(chuàng)造出來,另一方面,透過實踐的結果,社會世界被創(chuàng)造出來。雖然,實踐有塑造慣習的傾向,但是慣習也幫助統(tǒng)一并產生實踐。
他認為,慣習雖然是一種內化的結構,能限制想法和行動選擇,但是慣習卻不會決定它們,這是他和傳統(tǒng)的結構主義者的主要區(qū)別。慣習只是建議人們該如何思考,如何選擇應該做的事情。
5、實踐的邏輯
慣習提供原則,讓人們作出選擇,并且選擇他們將用語社會世界的策略。其結果是,他認同加芬克爾和其他民俗方法論者的觀點:人們不是無法執(zhí)行判斷的傻子。但是,他也認為,人們也不是完全理性的。他認為,人們所具有的是實際意識,這是一種合情合理的行動方式,也就是說,人們所做之事是有邏輯的――實踐的邏輯。
(三)場域
1、概念
2、如何認識場域
3、場域分析的三個步驟
4、方法論的關系論
5、應用研究《區(qū)隔》
1、概念
場域――場域內客體位置間的一種網絡關系。位置的占據者可能是能動性或機構的,而且這些占據者受場域結構的限制。他認為社會世界有一些半自主的場域,比如,藝術,宗教,高等教育等等。它們都有自己特定的邏輯,也都在行動者之間制造出一種場域內自身的信仰。
2、如何認識場域
在定義上,他認為,場域就是場域內占據位置的人們以個人或集體的方式,為了捍衛(wèi)或改進他們現有位置而斗爭和戰(zhàn)斗的競技場。
場域結構不僅是保護或改進位置的策略基石,而且也是策略的指引。
但是,他認為權力場域是最重要的,在政治場域中,權力關系的階層結構建構所有其他的場域。
3、場域分析的三個步驟
第一,反映場域權力最重要的,就是找出任何特定場域與政治場域的關聯(lián)。
第二,找出場域內各位置關系的客觀結構。
第三,分析者必須決定場域內占據各種不同位置的能動者的慣習本質。
場域內不同能動者的位置是被他們所擁有的資本的多寡來決定的。他區(qū)分了四種資本
經濟資本
文化資本――包含各種正當的知識。
社會資本――包含人們之間的重要社會關系。
象征資本――衍生出一個人的榮譽和聲望。
最新資訊
- 必背!2025年4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高頻考點(3.28)2025-03-28
- 考前必看:2025年4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高頻考點(3.27)2025-03-27
- 考生必看!2025年4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選擇題必背考點2025-03-26
- 考前沖刺:2025年4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匯總2025-03-26
- 備考25年自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高頻考點2025-03-24
- 2025年4月自學考試公共課高頻考點2025-03-21
- 2024年4月自考本科備考須知:《英語二》高頻題型和答案示例2025-03-21
- 2025年4月自考本科備考須知:《英語二》核心考點和必記知識點2025-03-21
- 建議收藏!2025年4月自學考試《英語》作文通用模板2025-03-14
- 考前必背!自學考試《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論述題高頻考點202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