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級社會工作者 > 中級社會工作者備考資料 > 2010年社會工作綜合能力重點資料(五)

2010年社會工作綜合能力重點資料(五)

更新時間:2010-01-25 18:37:53 來源:|0 瀏覽0收藏0

中級社會工作者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qū)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zhí)顚憟D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61認知行為理論:埃里斯提出的“ABC情緒理論框架”,三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標行為和結果。

  62、認知行為理論的助人原則:改變錯誤的認知或不切實際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頗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對話、加強解決問題和決策的能力、加強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63、認知行為學派的的助人過程:確定評估重點、專業(yè)關系的建立、社會工作者的角色一個是教育者,一個是伙伴。

  64、社會支持理論:林南 工具性支持:運用人際關系作為手段實現某種目標,如找工作、借錢、或看孩子等,包括引導、協助、有形支持與解決問題的行動;表達性支持既可以是手段也可以是目的,它涉及分享感受、發(fā)泄情緒和挫折、尋求對問題或議題的了解、肯定自己和他人的價值與尊嚴,包括心理支持、情緒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和認可等。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65、影響社會支持程度的因素:發(fā)展因素、個人因素、環(huán)境因素。

  67、社會支持網絡: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和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社會工作屬于前者。社會支持網絡三個作用:預防、治療和恢復。

  68、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1971年貝塔朗菲提出。它以整體的視角來看待人和社會。對系統(tǒng)理論的應用始于赫恩,后來平克斯和米納罕以系統(tǒng)的觀點介紹整合的社會工作實務模式和方法。

  69、系統(tǒng)理論與社會工作一直堅持的“人在環(huán)境中”的觀點是一致的。社會環(huán)境分為三類: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統(tǒng),如家庭;正式系統(tǒng),如社區(qū)組織;社會系統(tǒng),如學校等。

  70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具有折中性和綜融性的理論。20世紀初,瑪麗 里士滿和珍 亞當斯分別在慈善組織會社和睦鄰組織運動所選取的理論傾向,成為生態(tài)理論的先導。他們分別推行“人在情境中”的理論范式。到80年代,杰曼和吉特曼等人綜合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觀點,提出了“生態(tài)模型”。

  71、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觀點:A、認為人生來就有與環(huán)境和其他人互動的能力,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是互惠的,并且個人能夠與環(huán)境形成良好的相互調和度B、個人的行動是有目的的,人類遵循著適者生存的法則,個人意義是環(huán)境賦予的,因此要理解個人,就必須將其置于環(huán)境之中C、個人的問題是生活過程中的問題,對個人問題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須在其生存的環(huán)境中來進行。

  72、運用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應該注意的問題:A人們遇到的許多問題不完全由個人原因引起的,社會環(huán)境是導致問題的重要因素B、社工為服務對象提供幫助的著眼點不能僅放在個人的身上,要從與之相關的不同系統(tǒng)的角度分析問題和著手C、服務對象與各個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是動態(tài)的,D、對服務對象的幫助要從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出發(fā),把他們的問題放到不同的層面的系統(tǒng)中去看待和解決。

  73、人本主義是發(fā)源于14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從神本主義到人本主義的轉變。20世紀60年代,存在主義—薩特,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二戰(zhàn)后興起的心理學革新運動,馬斯洛和羅杰斯為領袖人物。

  74、人本主義取向的社會工作源于人本主義哲學,它相信人的理性,相信理性的人可以自主選擇行動。對社會工作專業(yè)產生最直接影響的人本主義學者是羅杰斯,他提出了社會工作專業(yè)治療的幾個原則:誠實和真誠、溫暖、尊重和接納、同理(或同感)。

  75、人本主義在小組工作中的應用:A、強調每個人都要受到尊重;B、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彼此負有責任;C、個人具有歸屬與被包容的權利;D、人們具有參與和被聆聽的權利;E、人們具有自由表達的權利。F、群體成員之間是有差別的,每個人的差別都要得到尊重。G、人們具有質疑和挑戰(zhàn)專業(yè)人員的權利。

  76、存在主義的核心是個人的存在,個人具有選擇的自由。人的自由表現在選擇和行動兩個方面。存在主義社會工作強調個人的自由和責任。

  77、存在主義思想提出了社會工作治療過程中五個基本概念:覺醒、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選擇的自由、對話的必要性、實行。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78增能理論的思想19世紀就存在,巴巴拉 所羅門1976年《黑人的增能:被壓迫社區(qū)里的生活工作》首先提出增能的概念,其觀點被社會工作界廣為接受。社會工作真正進入“增能時代”是在1980年。

  79、增能理論的基本假設:個人的無力感是由于環(huán)境的排擠和壓迫而產生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存在著直接和見解的障礙,使人無法發(fā)揮自己的能力,但是這種障礙是可以改變的;每個人都不缺少能力,個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社會互動不斷增加的;服務對象是有能力、有價值的;社工和服務對象的關系是一種合作性的伙伴關系。

  80、宋麗玉等從倫理價值、干預認可、概念框架和助人過程四個方面來闡述增強權能社會工作。

  81、增能取向的社會工作其助人過程注重以下方面:一是工作人員與服務對象建構協同的伙伴關系、二是重視服務對象的能力而非缺陷、三是維持人與環(huán)境這兩個工作焦點、四是確認服務對象是積極的主體,告知其應有的權利、責任、需求和申訴渠道、五是專業(yè)倫理為依據,有意識地選擇長期處于“缺乏能力”的人或社區(qū)為服務對象。(避免權威姿態(tài),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視主人為分享能力)

  82、個案工作:最早界定的是美國社會工作老師瑪麗 里士滿1922年《什么是社會個案工作》

  83、個案工作的基本要素:(1)服務對象是生活中遇到困難的單個個人或家庭(2)采用的方法是個別化的工作方式(3)幫助的目標是協調個人與周圍環(huán)境或者他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

  84、個案工作把個人視為社會環(huán)境中的個人,注重人的社會方面的發(fā)展,幫助的目標是增進服務對象與周圍環(huán)境或他人之間的和諧。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85、個案的含義:(1)是一門專業(yè)的工作方法(2)是一連串的工作過程(3)是幫助遇到困難的個人或者家庭調動自身及其周圍的資源改善個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適應狀況(4)對人的尊重和肯定是個案工作的基本價值觀。

  86、個案工作的本質是協調服務對象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適應狀況,恢復和增強個人或者家庭的社會功能。

  87、個案工作社會功能的恢復:包含了個人或家庭具備了基本處理困境的能力、包含了個人或者家庭具有基本的社會環(huán)境適應性、包含了個人或者家庭與社會環(huán)境能夠形成相互促進。

  88、個案工作社會功能的增強:包含了對個人或者家庭自身擁有的的能力的關注、包含了個人或家庭運用環(huán)境周圍資源能力的提高、包含了個人或家庭困境解決能力和問題預防能力的同時提高。

  89、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的治療技巧分為直接治療技巧和間接治療技巧。直接治療技巧又可以根據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溝通狀況分為非反思性直接治療技巧和反思性治療技巧。

  90、史華哲認為認知行為治療學習中的認知因素:信息加工過程、信仰系統(tǒng)、自我表述、問題的解決和處理方式。

·2009年社會工作者考試各地成績查詢

·2010年社會工作者考試時間:6月19、20日

·2010年社會工作師網上輔導招生簡章

更多信息請訪問: 社會工作者頻道   社會工作者考試論壇

分享到: 編輯:環(huán)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中級社會工作者資格查詢

中級社會工作者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中級社會工作者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中級社會工作者各地入口
環(huán)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