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級社會工作者 > 中級社會工作者備考資料 > 2012年中級社會工作綜合能力輔導:人類行為(2)

2012年中級社會工作綜合能力輔導:人類行為(2)

更新時間:2012-03-14 16:50:16 來源:|0 瀏覽0收藏0

中級社會工作者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qū)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zhí)顚憟D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二、人類行為的含義和類型、特點$lesson$

  (一)人類行為的含義

  社會工作者傾向于從綜合觀點看待人類行為,把人類行為界定為:個體為適應環(huán)境與滿足需要所表現(xiàn)出的活動或反應,它是遺傳、生理、心理、社會過程等內外因素綜合性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人類行為的類型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1. 外顯行為與內隱行為。外顯行為涵蓋了所有可觀察到或可測量的個體活動。那些內在的、無法被直接觀察到、只能通過自我報告等方式間接推斷的活動被稱為內隱行為,如思維、記憶等內部心理活動。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人類行為主要指外顯行為,它可以被劃分為若干不同的類型。

  2.按照人類行為的起源,可以把它分為本能行為和習得行為。本能行為出自遺傳,又稱遺傳行為,這是一類不需學習即可出現(xiàn)的定型的行為模式,如覓食、爬行等。習得行為是人類在后天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逐漸學習而形成的,又可稱學習行為。

  3.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

  根據(jù)行為對社會的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分為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積極作用的,包括助人,遵守社會規(guī)范等;攻擊他人或社會的消極行為,如暴力行為,破會社會秩序等。

  4. 人類行為還有正常和異常之分,尤其在精神健康領域做這樣的區(qū)分十分重要。然而,要在正常與異常行為之間畫上絕對界線并非輕而易舉。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讓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案例3―1①:

  小明今年8歲,在某小學讀三年級,最近三個月里他開始變得不愿去學校。每天早上一到上學時間,任父母如何勸誘逼迫,他就是死活拗著不去。起初只是撒嬌哭鬧,尋找理由推脫,后來逐漸出現(xiàn)頭暈、頭痛、腹痛、惡心嘔吐等軀體癥狀。但是,他在家看電視、游戲或外出玩耍時與正常人無異,病癥只在要送他上學時發(fā)作。為此,曾到醫(yī)院做過化驗、透視等檢查,查不出體內有什么病變,補充鐵、鋅等微量元素,也不見效。在發(fā)病之前,小明從無曠課逃學記錄,學習成績中等,也無網癮或結交不良群體等狀況。后經心理門診診斷,小明得的是“學??謶职Y”。這屬于特殊類型恐懼癥的一種,其主要表現(xiàn)包括:對去學校產生嚴重的困難;產生嚴重的情緒反應;無反社會行為。學校恐懼癥的發(fā)生往往有很復雜的社會心理因素,如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不當,學習壓力過大,學校老師過分嚴厲5等。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一般來說,劃分正常行為與異常行為的常用標準有以下幾個:

  (1)統(tǒng)計規(guī)律。大多數(shù)人相似或一致的行為在統(tǒng)計上就可以視為常態(tài)的、正常的行為,反之則被認為異常行為。如,大多數(shù)同齡的孩子上學時都很健康,而案例中的小明卻一到上學時就犯病,這顯然是一種異常的行為。

  (2)社會規(guī)范與價值。如果個人行為符合當?shù)氐纳鐣?guī)則與價值觀念,該行為就是正常的,否則就是異常的。如學齡期孩子逃學被認為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所以才會尋求治療。

  (3)行為適應性標準。如果無法適應社會,就會出現(xiàn)社會化不足的問題,表現(xiàn)為行為異常。如案例中的小明因為害怕上學而不敢去學校,無法順利完成學業(yè);有的人因為酗酒或吸毒成癮而無法正常工作、生活等。

  (4)個體主觀體驗。以個人的主觀體驗為依據(jù),也是判斷各種行為是否異常的重要標準。如果超越了界限,就會被劃人異常的范圍。例如,配偶去世,一般人都會傷心難過,但如果因此陷入極端抑郁,變得茶飯不思、難以人眠,那就應該求醫(yī)了。

  需要強調的是,上述定義異常行為的標準其實也并不是絕對的,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認識的深入,而發(fā)生變化。

  (三)人類行為的特點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1)適應性。從進化論的角度,人類行為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適應環(huán)境,維持個體及種族的繁衍。與此同時,通過積極的彼此互動,人類也在不斷地改變環(huán)境。

  (2)多樣性。人類行為是個復雜系統(tǒng),有外顯的,有內隱的;有來自遺傳的,有后天習得的;有生理范疇的,有社會屬性的,存在著各個不同的側面,千姿百態(tài)。

  (3)動態(tài)性。人類行為一直處于變化之中,而這種變化既有來自身體素質如身高、體重變化的影響,也包括由于社會生活條件造成的行為改變。

  (4)指向性。人類行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而且指向特定的目標,如,聽到聲音后人的定向反射等。

  (5)可控性。人類能有意識地控制和調節(jié)自身行為,使其向著目標前進。這是與受本能驅使的動物行為最大的不同,人類行為是可以經過學習或訓練而改變的,具有可塑性。

  (6)發(fā)展性。人類行為是連續(xù)不斷的發(fā)展過程,現(xiàn)在行為是過去行為的繼續(xù),而未來行為又必然是當前行為的延續(xù)。

  視頻:2012年社會工作師考前復習指導

  2012年社會工作者全科保過套餐熱招中

  2012年社會工作者輔導招生簡章

  2012年社會工作者考試報名指南

  更多信息請訪問: 社會工作者頻道        社會工作者考試論壇

分享到: 編輯:環(huán)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中級社會工作者資格查詢

中級社會工作者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中級社會工作者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shù)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中級社會工作者各地入口
環(huán)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