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濟師 > 經濟師備考資料 > 2013年經濟師考試(中級人力資源)復習資料:勞動力需求

2013年經濟師考試(中級人力資源)復習資料:勞動力需求

更新時間:2013-03-20 14:11:56 來源:|0 瀏覽0收藏0
摘要 小編分享2013年經濟師考試(中級人力資源)復習資料:勞動力需求,僅供大家參考。

  點擊查看:2013年經濟師考試《中級人力》預習:目標管理 

  一、短期勞動力需求

  (一)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與勞動力邊際產出量

  在經濟學中,新增一個工人所增加的產出被稱為勞動力的邊際實物產出(MPL),簡稱為“勞動力的邊際產出量”。勞動力的邊際產出量是理解短期勞動力需求曲線的核心概念,它同時也是最古老、最著名的經濟思想之一――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的主題。

  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把一種生產要素逐漸越來越多地增加到數量固定的另外一種生產要素上去,那么不斷增加的這種生產要素所帶來的邊際產出量最終會下降,甚至會變?yōu)榱恪?/P>

  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表明,只要其他生產要素(通常指資本)的數量不變,隨著生產中所使用的勞動力數量的增加,每一單位追求的勞動力為總產量所帶來的增加量即他們的邊際產出量會先上升,而后逐漸下降,然后達到零甚至為負的規(guī)律。

  (二)競爭性企業(yè)的短期勞動力需求曲線(掌握)

  1.勞動力邊際收益(MRPL)反映的是每增加一個工人所增加的收益。與MPL的聯(lián)系是:勞動力的邊際收益等于勞動力邊際產出量的價值量,即前者是后者的貨幣轉化形式。MRPL=MPL×P(P為單位產品價格)

  2.在短期中,企業(yè)的勞動力邊際收益曲線就是它的勞動力需求曲線。

  由于實物生產率的邊際收益遞減必定造成收入生產率的邊際收益遞減,所以它的形狀也同樣反映了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他的高度取決于決定邊際產出量的所有要素(資本數量、工人的技術和動機)以及產品的價格。如果單位產品的價格較高,勞動力邊際收益曲線就會成比例地向上移動。

  3.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yè)只要條件在MRPL>W時必然會增雇工人,一直增雇到最后雇用的一個工人的MRPL=W時為止。也就是說,無論工資率如何,利潤最大化的雇用水平都是由勞動力邊際收益曲線上MRPL=W那一點決定。這顯示了兩個重要情況:

  第一,在短期中,企業(yè)的勞動力邊際曲線就是它的勞動力需求曲線。

  第二,工資率與企業(yè)愿意雇用的人數,即勞動力需求之間存在著一種負相關的關系,因而勞動力需求曲線應是下傾的,即斜率為負,這就是說,競爭性企業(yè)的短期勞動力需求曲線就是勞動力邊際收益曲線的下降部分。

  二、長期勞動力需求

  分析短期勞動力需求行為時,一般假定企業(yè)擁有一定數量的資本,且資本量不隨工資率的變化而變化。但生產要發(fā)展,企業(yè)不可能永遠不增加勞動力以外的其他生產要素。

  工資率變動在長期中能夠比短期中對企業(yè)的勞動力需求產生更大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工資率變動的替代效應和規(guī)模效應能夠得到充分的實現。

  (1)所謂規(guī)模效應,又稱產出效應,它是指工資率變動首先直接作用于生產規(guī)?;虍a出規(guī)模,然后再進一步影響勞動力需求量的作用過程及其結果。

  原理:工資率上升 ―→ 成本上升 ―→ 縮減生產規(guī)模 ―→ 勞動力需求下降

  (2)工資率上升的替代效應是指工資率變動通過影響資本和勞動力之間的相對投入比例而對勞動力需求量產生影響的作用過程及其結果。工資率上升時,企業(yè)勢必會更多地依賴資本來進行生產,而更少地使用勞動力,向“資本密集化”的生產方式轉變。

  原理:工資率上升 ―→ 增加資本需求,減少勞動力需求

  工資率下降 ―→ 增加勞動力需求,減少資本需求

  工資率變動的替代效應和規(guī)模效應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方向是相同的,即在長期內,工資率上升的替代效應和規(guī)模效應都使勞動力需求減少,工資率下降的替代效應和規(guī)模效應都使勞動力需求增加。所以,工資率變動對長期勞動力需求的影響是兩種效應所引起的變化之和。長期勞動力需求曲線的走向,只能是向右下傾斜的,其斜率為負。

  三、勞動力需求彈性與派生需求定理

  (一)勞動力需求的自身工資彈性(掌握)

  勞動力需求的自身工資彈性(η)是指某種勞動力的工資率(W)變化1%所引起的此種勞動力的需求量(L)發(fā)生變化的百分比。公式為:

  η=勞動力需求變動%/工資率變動%=(△L/L)/(△W/W)

  η的值為負數,但經濟學通常重視的是彈性的絕對值。

  (1)|η|>1時,富有彈性。如果勞動力需求曲線是富有彈性的,那么當工資率上升時,勞動力需求量下降的速度會超過工資率上升的速度,工資總量就會下降。反之,工資率下降,工資總量將上升。

  (2)|η|<1時,缺乏彈性。如果勞動力需求曲線缺乏彈性,那么當工資率上升時,勞動力需求量下降的速度會慢于工資率上升的速度,工資總量就會上升,反之,工資率下降,工資總量將下降。

  (3)|η|=1時,單位彈性。

  (二)派生需求定理(熟悉)

  通稱派生需求定理,或稱“??怂龚D―馬歇爾派生需求定理”。

  影響勞動力需求自身工資彈性的因素被歸納為四條

  ①最終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指產品價格變動1%所引起產品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產品需求彈性越大,生產此種產品的勞動力的需求彈性也越大。

 ?、谝靥娲碾y易度。其他生產要素對勞動力替代越容易,勞動力需求的自身工資彈性就越高。

 ?、燮渌a要素的供給彈性。其他生產要素的供給彈性越大,勞動力需求的自身工資彈性也越大。

 ?、墚a品總成本中勞動力成本所占的比重??偝杀緞趧恿Τ杀舅嫉谋戎卦酱螅瑒趧恿π枨蟮淖陨砉べY彈性越高。

  派生需求定理對于我們理解為什么長期勞動力需求曲線比短期勞動力需求曲線更富有彈性很有幫助。首先,其他生產要素的供給在短期中往往缺乏彈性。但在長期中會隨著資本生產者增加資本的生產而使其逐漸變得更有彈性,而其他要素的供給彈性變化則必然導致勞動力需求曲線的彈性變大。其次,消費者對產品的價格變化做出調整通常需要時間,因為即使產品價格已上漲,消費者要調整消費習慣或等待現在耐用物品陳舊也不是在短期內能完成的。在長期內,最終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更大,因而勞動力需求彈性也更大。

  在勞動力需求曲線無彈性的市場上,工會能夠為其成員贏得更大的工資增長;工會將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對其成員的勞動力需求自身工資彈性;工會首先會選擇在勞動力市場需求無彈性的市場上組織工會。

  (三)勞動力需求的交叉工資彈性(熟悉)

  是指一種勞動力的工資率變化1%所引起的另一類勞動力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如是正值,即一種勞動力的工資率提高促進了另一種勞動力的就業(yè)量增加,說明兩者是總替代關系;如是負值,說明是總互補關系。

  編輯推薦:2013年經濟師考試《中級人力》預習:強化理論

分享到: 編輯:環(huán)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經濟師資格查詢

經濟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經濟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經濟師各地入口
環(huán)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