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師備考資料 > 2011年心理咨詢師三級案例分析知識要點

2011年心理咨詢師三級案例分析知識要點

更新時間:2011-08-24 09:59:40 來源:|0 瀏覽0收藏0

心理咨詢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qū)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zhí)顚憟D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根據(jù)《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輔導習題集)》中三級案例、二級案例涉及的知識要點,現(xiàn)作簡要歸納如下:

  01、通常情況下,心理咨詢師應收集求助者哪些資料

  A、求助者是否做過心理測驗,施測的項目及測驗結果;

  B、求助者婚姻家庭的資料,家庭中重要事件與原因,家庭的現(xiàn)狀與過去的比較等;

  C、求助者以往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

  D、求助者個性特征的特點;

  E、求助者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作用;轉自環(huán) 球 網(wǎng) 校edu24ol.com

  F、求助者對未來的希望;

  G、求助者的早年回憶,有無負性情緒記憶;

  H、求助者性欲的發(fā)展及性生活的相關情況;

  I、求助者的生活狀況;

  J、求助者的社會交往情況;

  K、求助者的娛樂活動;

  L、求助者個人內心世界的重要特點。

  02、咨詢師一般需要了解求助者哪些資料

  A、求助者的家族史;

  B、求助者的疾病史;

  C、求助者的既往心理咨詢史;

  D、求助者的家庭成員關系;

  E、求助者的娛樂活動;

  F、求助者的價值觀、信念或理想;

  G、求助者的出生情況;

  H、求助者的既往心理測驗情況;

  I、求助者的朋友、同事反映的情況。

  03、心理咨詢中確定談話的內容和范圍有哪些參照點

  A、求助者主動提出的求助內容;

  B、心理咨詢師在初診接待中觀察到的疑點;

  C、依據(jù)心理測評結果的初步分析發(fā)現(xiàn)的問題;

  D、上級心理咨詢師為進一步診斷而下達的談話目標;

  E、談話目標中若有一個以上的內容,應分別處理。

  04、咨詢師對談話內容的選擇應把握什么原則

  A、適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興趣;

  B、對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間接的針對性;

  C、對求助者的個性發(fā)展或矯正起關鍵作用;轉自環(huán) 球 網(wǎng) 校edu24ol.com

  D、對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層病因有意義;

  E、對求助者癥狀的鑒別診斷有意義;

  F、對改變求助者的態(tài)度有積極作用,對幫助求助者改善認知和正確理解問題有幫助;

  G、談話法有效實施的關鍵在于:咨詢師是否能正確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狀態(tài)和行為特點。

  05、與求助者進行攝入性談話時,可從哪幾個方面選擇切入點

  A、根據(jù)求助者主動提出的求助內容深入了解相關資料;

  B、根據(jù)在咨詢中觀察到的疑點深入了解相關資料;

  C、根據(jù)心理測驗結果初步分析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深入了解相關資料;

  D、根據(jù)上級咨詢師下達的談話目標深入了解相關資料。

  06、在攝入性談話中提問問題時要注意避免提問失誤,主要體現(xiàn)哪些方面

  A、避免“為什么... ...”的問題,因為這類問題有強烈的暗示性;

  B、避免多重選擇性問題,因為這類問題是封閉性的,會影響咨詢師獲得信息;

  C、避免多重問題,因為這類問題往往使求助者不知所措;

  D、避免修飾性反問,因為這類問題不需要也無法回答;

  E、避免責備性問題,因為這類問題往往使求助者產(chǎn)生防衛(wèi)心理;

  F、避免解釋性問題,因為這類問題可能減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07、與求助者進行攝入性談話時應注意些什么

  A、態(tài)度必須保持中性,咨詢人員的面部表情、提問的語調、動作,均不可表達出對會談的哪些內容感興趣,不然可能有暗示和誘導因素介入。

  B、提問中避免失誤;

  C、在攝入性會談中,除提問和引導性語言之外,不能講任何題外話;

  D、不能用指責、批判性語言阻止或扭轉求助者的會談內容;

  E、在攝入性會談后,不應給出絕對性的結論;

  F、結束語要誠懇、客氣,不能用生硬的話做結束話,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誤解。

  08、應用面質技術的目的是什么

  面質技術是咨詢師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進求助者思考的一種技術。應用面質技術的目的在于:

  A、促進求助者對自已的感受、信念、行為等深入地了解;

  B、激勵求助者解除防衛(wèi)、掩飾心理,面對現(xiàn)實,并由此產(chǎn)生富有建設性的活動;

  C、促進求助者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言語與行動的統(tǒng)一;

  D、促進求助者明確自已的資源,并善加利用;

  E、給該求助者樹立學習、模仿面質的榜樣,將來有能力對他人或自己做面質;

  09、阻抗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

  阻抗本質上是求助者對于心理咨詢過程中自我暴露與自我變化的抵抗。阻抗產(chǎn)生的原因:

  A、阻抗來自于成長的痛苦,舊行為的結束和新行為的開始都將使該求助者產(chǎn)生痛苦,進而產(chǎn)生防御與抵抗,形成阻抗;

  B、阻抗來自于功能性的行為失調,阻抗的產(chǎn)生源于失調的行為彌補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該求助者從中獲益,也來自于該求助者企圖以失調的行為掩蓋更深層次的心理矛盾與沖突。

  C、阻抗來自于對抗咨詢或咨詢師的心理動機,其一,該求助者只具有想得到咨詢師的某種贊同意見的動機。其二,該求助者具有想證實自己與眾不同或咨詢師對自己無能為力的動機。其三,該求助者并不具有發(fā)自內心的求治動機。

  10、一般情況下,心理咨詢師是這樣選擇咨詢方法

  A、不同的問題應選擇不同的方法;

  B、不同的階段可選擇不同的方法;

  C、根據(jù)不同對象選擇不同的方法;

  D、不同的專長和經(jīng)驗會影響方法的選擇。

  11、咨詢雙方的責任、權利與義務有哪些

  A、求助者的責任:a、向咨詢師提供與心理問題有關的真實資料;b、積極主動地與咨詢師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c、完成雙方商定的作業(yè);

  B、求助者的權利:a、有權利了解咨詢師的受訓背景和執(zhí)業(yè)資格;b、有權利了解咨詢的具體方法、過程和原理;c、有權利選擇或更換合適的咨詢師;d、有權利提出轉介或中止咨詢;e、對咨詢方案的內容有知情權、協(xié)商權和選擇權;

  C、求助者的義務:a、遵守咨詢機構的相關規(guī)定;b、遵守和執(zhí)行商定好的咨詢方案各方面的內容;c、尊重咨詢師,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咨詢師;

  D、咨詢師的責任:a、遵守職業(yè)道德,遵守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b、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c、嚴格遵守保密原則,并說明保密例外。

  E、咨詢師的權利:a、有權利了解與求助者心理問題有關的個人資料;b、有權利選擇合適的求助者;c、本著對求助者負責的態(tài)度,有權利提出轉介或中介咨詢;

  F、咨詢師的義務:a、向求助者介紹自已的受訓背景,出示營業(yè)執(zhí)照和執(zhí)業(yè)資格等相關證件;b、遵守咨詢機構的相關規(guī)定;c、遵守和執(zhí)行商定好的咨詢方案各方面的內容;d、尊重求助者,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求助者。

  12、對求助者的個人成長資料如何整理

  A、童年生活經(jīng)歷:是否有什么重要事件、身體健康狀況、父母感情如何、父母管教情況;

  B、青少年期情況:興趣愛好、社會交往、學習就業(yè)順利與否、是否有什么重要的事件;

  D、中年、老年期情況。

  13、如何對求助者當前狀態(tài)進行資料的整理

  A、精神狀態(tài):注意力、記憶力、自控力;

  B、生理功能狀態(tài):即軀體是否有異常的頭痛、頭暈、疲勞、全身酸痛等異常感覺;

  C、社會功能狀況:學習或工作效率、社會交往情況。

  14、異常心理的癥狀如何分類

  (1) 認知方面

  A、感知障礙:感覺障礙(感覺過敏、感覺減退、內感性不適)、知覺障礙(錯覺、幻覺)、感知綜合障礙;

  B、思維障礙:思想形式障礙(思維奔逸、思維遲緩、思維貧乏、思維散漫、破裂性思維、思維不連貫、思維中斷、思維插入、思維運集、病理性驁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維、語詞新作、邏輯倒借性思維)、思想內容障礙(妄想、強迫觀念、超價觀念);

  C、注意、記憶與智能障礙:注意障礙(注意減弱、注意狹窄)、記憶障礙(記憶增強、記憶減退、遺忘、錯構、虛構)、智能障礙(精神發(fā)育遲滯、癡呆);

  D、自知力障礙(自知力是精神科用來判斷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礙、精神障礙的嚴重程度、以及療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2)情感方面

  A、以程度變化為主的情感障礙:情感高漲、情感低落、焦慮、恐怖;

  B、以性質改變?yōu)橹鞯那楦姓系K:情感遲鈍、情感淡漠、情感倒錯;

  C、腦器質性損害的情感障礙:情感脆弱、易激惹、強制性哭笑、欣快。

  (3)意志行為方面

  A、意志增強;B、意志缺乏;C、意志減退;D、精神運動性興奮;

  E、精神運動性抑制(木僵、違拗、蠟樣屈曲、緘默、被動性服從、刻板動作、模仿動作、意向倒錯、作態(tài)、強迫動作)。

  15、求助者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原因(精神問題的原因)

  A、生物原因:性別、年齡、發(fā)育期等;

  B、社會原因:家庭教育、經(jīng)濟狀況、負性生活事件、人際關系、社會支持系統(tǒng);

  C、心理原因:a是否存在認知錯誤;b、是否具備有效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c、被問題困擾能否自行解決;d、人際關系;e、個性特征如何。

  16、如何確定求助者的問題是否屬于心理咨詢的工作范圍(診斷的程序、依據(jù))

  A、病與非病的三原則:a、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tǒng)一性原則(幻覺、妄想);b、心理活動(精神活動)的內在協(xié)調一致原則(知情意三者的統(tǒng)一性,當對痛苦做出快樂的反應時即不一致);c、個性(人格)的相對穩(wěn)定性原則(如突然開始揮金如土、待人接物很熱情或很冷淡等)。

  B、從求助者對“癥狀自知力”來分析是神經(jīng)癥還是重性精神病;

  C、從“求醫(yī)行為”有否判斷是神經(jīng)癥還是重性精神病;

  D、心理測驗的結果等;

  E、如果求助者列出的問題不屬于心理咨詢范圍,心理咨詢師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包攬一切。

  17、初步診斷時如何找到引起心理問題的關鍵點

  A、多數(shù)臨床表現(xiàn)的原因或者與多數(shù)臨床表現(xiàn)有內在聯(lián)系的因素;

  B、在個體發(fā)展中持久地存著并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改變自身的形式,但無論形式如何改變其本身性質不變的因素。

  18、嚴重心理問題的診斷

  A、分析求助者是否經(jīng)歷過較強烈的現(xiàn)實性的刺激;

  B、分析求助者的內心沖突是否屬于道德性質或現(xiàn)實意義,是否有求治的愿望;

  C、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會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響;

  D、分析求助者問題是否有器質性的病變作基礎;

  E、綜合以上分析、排查,與神經(jīng)衰弱、神經(jīng)癥或其他精神病鑒別。

  19、如何診斷神經(jīng)癥

  A、病程:不到三個月為短程,評1分;三個月到一年為中程,評2分;一年以上為長程,評3分;

  B、精神痛苦的程度:輕度者病人自已可以主動設法擺脫,評1分;中度者病人自己擺脫不了,須靠別人幫助或處境的改變才能擺脫,評2分;中度病人幾乎完全無法擺脫,評3分;(至少要考慮近三個月的情況才行)

  C、社會功能:能照常工作學習社交或只有輕微妨礙者,評1分;中度社會功能受損害者,工作學習或人際交往效率顯著下降,不得不減輕工作或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場合不得不盡量避免,評2分;重度社會功能受損害完全不能工作學習,不得不休病假或推卸,或某些必要的社會交往完全回避,評3分;(至少要考慮近三個月的情況才行)

  ABC三項總分為3,可以認為不夠診斷為神經(jīng)癥。如果總分不小于6,神經(jīng)癥的診斷是可以成立的。4-5分為可疑病例,需進一步觀察確診。

  20、制定咨詢目標應把握的原則

  A、與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詢目標;

  B、正確判定求助者的期望與咨詢目標的關系;

  C、向求助者說明不能把自己的快樂、滿足作為咨詢目標;

  D、向求助者說明,咨詢中發(fā)現(xiàn)更深層的問題,需要對原有目標做出調整,重新確立新的目標。

  21、和該求助者商定咨詢方案時,應注意什么

  A、向求助者介紹咨詢方案的內容及制定的原則;

  B、按照咨詢目標、原理與方法、評估、雙方的責權利、時間與次數(shù)的安排、費用的估計及其他等項內容逐一商定;

  C、咨詢方案是雙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詢師或求助者單方制定;

  D、最終制定的咨詢方案以文字或口頭形式固定下來;

  E、咨詢方案制定后,經(jīng)雙方認可,可以進行修改。

  22、和求助者商定咨詢目標時,應注意什么

  A、向求助者介紹咨詢目標的內容及制定的原則;

  B、根據(jù)咨詢目標的有效特征,按照屬于心理學范圍的、積極的、具體(量化)的、可行的、可評估的、雙方接受的及多層次統(tǒng)一的等項內容逐一商定;

  C、咨詢目標是雙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詢師或求助者單方制定;

  D、當求助者與咨詢師的意見不一致時,以求助者的意見為主;

  E、咨詢師應對咨詢目標進行整合;

  F、最終制定的咨詢目標以文字或口頭形式固定下來;

  G、咨詢目標制定后,經(jīng)雙方認可,可以進行修改。

  23、如何判定咨詢目標是否有效

  A、具體:目標不具體,就難以操作和判斷,目標越具體就越容易見到效果;

  B、可行:目標沒有可行性,超出了求助者可能的水平,或超出了咨詢師所能提供的條件,則目標就很難達到;

  C、積極:目標的有效性在于目標是積極的,符合人們發(fā)展的需要;

  D、雙方可以接受:咨詢目標應該由雙方共同商定。若雙方的目標有差異,則應通過雙方的交流來修正;

  E、屬于心理學性質:對于不牽涉心理問題的來訪,一般不屬于心理咨詢范圍;

  F、可以評估:目標無法評估,則不稱其為目標;

  G、多層次統(tǒng)一:咨詢目標是多層次的,既有眼前目標,又有長遠目標;既有特殊目標,又有一般目標;既有局部目標,又有整體目標。有效的目標應該是多層次目標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24、如何對擬定的咨詢目標的有效性進行評價

  A、改善認知、行為和情緒屬于心理學性質;

  B、消除或減輕該求助者的痛苦,最終達到心理健康是積極的;

  C、從求助者自身的能力和經(jīng)濟條件以及咨詢師所能提供的條件看,確定的咨詢目標都是可行的;

  D、改變該求助者錯誤的評價、行為和情緒是具體的,可以操作的;

  E、案例擬定的咨詢目標能夠量化,可以通過問題的改善程度來體現(xiàn),因此是可以評估的;

  F、案例擬定的咨詢目標是雙方商定的,符合求助者的愿望,咨詢師能夠解決,對雙方來說是可以接受的。當雙方意見不一致時,能夠以該求助者為主;當咨詢師無法認可該求助者的目標時,應終止咨詢或轉介;

  G、在擬定的咨詢目標中,改變認知、行為和情緒是具體的目標,促進該求助者心理健康和發(fā)展,達到人格完善是長遠目標,符合多層次統(tǒng)一的要求。

  25、咨詢效果評估的時間、方法及五個維度

  (1)對咨詢效果評估的時間:

  A、在開始1次或幾次咨詢后進行評估;

  B、在咨詢結束前評估;

  C、在咨詢后追蹤復查時評估。

  (2)、咨詢效果評估的方法:

  A、對照咨詢前后心理測驗的結果進行評估;

  B、根據(jù)該求助者自我報告進行評估;

  C、根據(jù)該求助者家人、朋友、同事的報告進行評估;

  D、根據(jù)求助者社會生活適應狀況的改變程度進行評估;

  E、根據(jù)咨詢師對求助者各方面的觀察進行評估。

  (3)從如下五個維度可評估咨詢效果

  A、求助者對咨詢效果的自我評估;

  B、求助者社會生活適應狀況改變的客觀現(xiàn)實;

  C、求助者周圍人士特別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對求助者改善狀況的評定;

  D、求助者咨詢前后心理測量結果的比較;

  E、咨詢師的評定。

  26、咨詢師怎樣進行轉介?

  A、咨詢師如發(fā)現(xiàn)自己與求助者不匹配時,應以高度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明智地轉介;

  B、首先征求求助者的意見,向其說明轉介的原因或理由;

  C、向該求助者介紹新咨詢師的有關情況;

  D、向新咨詢師介紹求助者的情況;

  E、一般不干預新咨詢師的活動;

  F、不能在求助者面前對新咨詢師的方法、為人等進行評論,更不能指責。

?2011年下半年心理咨詢師考試報名匯總

?2011年心理咨詢師考前網(wǎng)上輔導招生簡章 

更多信息請訪問:心理咨詢師頻道    心理咨詢師考試論壇

分享到: 編輯:環(huán)球網(wǎng)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心理咨詢師資格查詢

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shù)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huán)球網(wǎng)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