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三級資料輔導:咨詢心理學知識(1)


第一節(jié) 概述
心理咨詢產生的學術背景和社會需求背景
學術背景: 人物―貢獻
臨床心理學發(fā)展的基礎和主要促進因素 --心理測驗和個體差異的研究
心理咨詢的基本概念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職業(yè)定義: “心理咨詢師是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yè)人員?!?/P>
心理咨詢應明確的三個問題(陳仲庚):(1)待解決問題的性質;(2)咨詢師的技
術;(3)所要達到的目標。
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區(qū)別:心理咨詢是非標準化的,心理治療是標準化的。
心理咨詢師的基本條件
應有的思維方式與態(tài)度: 應有的心理素質:
唯物主義觀點 品格
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 自我平衡能力
限制性觀點[職責、時間、感情、目標] 善于容納他人
歷史-邏輯-現(xiàn)實統(tǒng)一的發(fā)展觀 有強烈的責任心
中立性態(tài)度 自知之明
第二節(jié) 歷史上的幾種理論觀點
精神分析理論――五大觀點(分區(qū),結構,動力,發(fā)展,適應)
行為主義心理學――經典條件反射,操作條件反射,社會學習理論
認知心理學――改善認知的結構,調整認知的邏輯,就可能矯正心理問題。
存在-人本主義――自我實現(xiàn)、無條件關注
人性心理學――三種基本屬性:生物-精神-社會
第一單元 精神分析的理論觀點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人類的心理活動分為無(潛)意識和意識兩大層次,二者之間為前意識。
關于心理結構:
關于人格結構: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
“本我”的活動,遵循“快樂原則”,它要求毫無掩蓋與約束地尋找直接的肉體快感, 以滿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或被遲誤,就會出現(xiàn)煩擾和焦慮。
“自我”介乎“本我”與“超我”之間,按著“現(xiàn)實原則”活動?!白晕摇蓖ㄟ^與外界 環(huán)境的接觸,經由后天學習獲得發(fā)展?!白晕摇备兄饨绱碳?、了解周圍環(huán)境,儲存從外界獲 得的經驗,從而具備了應對現(xiàn)實的功能,“自我”的這一功能是基于個體保存的本能 ,弗洛 伊德稱他為“自我”本能,它可以對“本我”發(fā)揮指導和管理功能?!白晕摇笨梢园础艾F(xiàn)實原 則”確定是否應該滿足“本我”的各種要求。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結構部分稱為“超我”,“超我”的活動遵循 “道德原則”。從個體發(fā)育來看,“超我”在較大程度上依賴于父母的影響。 “超我”一旦 形成之后,“自我”就要同時協(xié)調“本我”、“超我”和現(xiàn)實等三方面的要求。為此,“自 我”就成為“本我”與外界關系的調節(jié)者,也是“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調節(jié)者。
關于心理動力:心理動力學是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內容。
弗洛伊德所說的心理發(fā)展動力,是性本能和營養(yǎng)本能的復合體,個體保存和種族延續(xù)兩
種本能同時促進心理發(fā)展。
神經癥起源于自我和性的矛盾。
關于心理發(fā)展:弗洛伊德發(fā)展觀點是動力觀點的延伸,即對心理動力的動態(tài)描述。性欲
發(fā)展可分為如下階段:
(1)口欲期(0-1歲左右)、
(2)肛欲期(1-3歲)、
(3)生殖器期/戀母期(3-6歲)、
(4)潛伏期(6-12歲)、
(5)生殖期(12歲以后)。
關于適應問題: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能得以實現(xiàn),必須經過不懈的努力和艱苦的、形式
不同的應對。人類兩種基本應對方式:變相宣泄和自我防御。
焦慮分為現(xiàn)實性焦慮、神經癥性焦慮、道德性焦慮。
自我防御機制: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壓力時,同時又顧及到現(xiàn)實要求的壓力,形成的
調整功能。包括:壓抑、投射、置換、反向、合理化、升華、轉移等。
第二單元 行為主義理論觀點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和桑代克(嘗試-錯誤定律)
華生的“刺激-反應模式”,即R=f(S)模式
托爾曼提出中間變量的概念 ,B=f (S、P、H、T、A)。其中,B為行為,P為生物內驅 力,S為環(huán)境刺激,H為遺傳,T為訓練方式,A為年齡。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R=f(S.A)。A為實驗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實驗變量,即 第三變量”
班都拉提出新的“社會學習理論”,又稱“模仿學習理論”有以下幾個基本概念:
(1)“替代學習” 或“觀察學習”
(2)“自行獎賞或批判”。
(3)行為自控
沃皮(Wolpe)將行為治療定義為:行為治療是使用實驗確立的行為學習原則和方式,克 服不良行為習慣的過程。
行為治療的5個步驟
常見的行為治療方法:系統(tǒng)脫敏法、模仿學習、自我管理技術、角色扮演、自信心訓練、厭惡療法、強化法、認知―行為療法
第三單元 認知心理學觀點
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種潮流,并非學派。
“認知” 的概念:指一個人對某一事件的認識和看法,包括對過去事件的評價,對當前 事件的解釋,以及對未來發(fā)生事件的預期。
在經過仔細觀察研究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認知作為理性的心理活動,對人的情緒、情感、動機和行為,有較強的調控作用。這一特征被用在心理咨詢與心理矯正方面,便產生了形形色色 的、與認知有關的療法。
如果改善認知因素的結構、調整認知的邏輯、理順各認知階段的聯(lián)系,就有可能矯正心理問題,從而達到心理咨詢和矯治的目的。
常見的認知療法包括:貝克的認知療法,埃利斯的合理情緒療法,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
第四單元 存在-人本主義的觀點
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它從現(xiàn)象學和存在主義中吸取其哲學基礎,提倡從人的主觀意識經驗出發(fā),反對行為主義的環(huán)境決定論和精神分析的無意識動機決定論。
咨詢實質上是求助者和咨詢師之間,以存在人本主義的人生哲學為準繩,圍繞著求助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平等、自由地”討論。通過這種討論,使求助者接受人本主義哲學理念。
第五單元 人性心理學的觀點
人性心理學認為,心理發(fā)展變化的動力源于人的三種本能:
1、個體保存、種族延續(xù)的本能;
2、為認識世界,向自然界索取生活必需資料和適應環(huán)境的探究本能;
3、為生存而組成人類社會的依存本能。
人性心理學認為,各種性質和嚴重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就其內在原因來說,是人性的 某種屬性出現(xiàn)了問題,或者各種屬性之間的關系失去了平衡。這種失衡,導致了不同性質的人 性偏離、扭曲和異化。
總體評述:
精神分析理論:食、色本能是人類心理動力之一真理的一個側面。
行為主義理論:反射本能與外部世界構成已知和未知、習慣與環(huán)境變化之間的矛盾,表 達出人的認知特性,說明了人類認知活動及其發(fā)展的依據之一真理的一個側面。
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依附本能發(fā)展出個體與群體的矛盾,構成“存在性焦慮” ,表達出人的社會性真理的一個側面。
2012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2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輔導套餐>>>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最新資訊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認知行為考點分享2025-04-18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操作技能考點分享2025-04-17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精神分析考點分享2025-04-16
- 心理咨詢師理論知識部分重要考點分享2025-04-15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五)2025-04-09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四)2025-04-08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三)2025-04-07
- 心理咨詢師科普:心理學七大主要流派2025-04-03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二)2025-04-03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一)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