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指導(dǎo):對心理治療演變的理解(三)


懲罰模式。有一種觀點認為,人們遵守人類共同生活秩序和道德,是按至高無上的“神”的要求去做的。在佛教中,有八戒和十戒等規(guī)定,這是對佛的承諾。在其他宗教教義中,也有類似的清規(guī)戒律,如果有人違背了這些規(guī)律,將會受到神的懲罰。這種懲罰對對象可能是違背者本人,也認為可能會連累到他的子女,甚至三代。如果有人不幸患上心理疾病,那么人們認為他們有罪,是應(yīng)該有的懲罰。這時,人們最多給予同情而放棄以他的治療,因為沒有人愿意違背神的意志行事。
這種現(xiàn)象我發(fā)現(xiàn)多次。我的一位女患者,信奉佛教,在28歲時,想生一個健康的男孩。于是她到名山佛寺去求子。但當她跪下來祈禱的時候,這時會產(chǎn)生一個想法:讓她生一個不健康的男孩。她極為緊張,認為自己是不可能有這種要求的,但這種念頭如影隨行,不能擺脫。我們知道這是強迫性思維。當她告訴丈夫及婆婆時,他們認為這是她或者他家里的人肯定做了錯事。所以建議她不要接受我的治療,而希望她做善事以彌補“過錯”。
磨練模式。疾病給患者帶來痛苦,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這樣認識的,有人會認為這是一種鍛煉或意志的磨練?!疤旖荡笕?,必先傷其骨”,所以,當他們受到苦難時,并不認為這是在受折磨。在基督教的早期,人們對病人充滿了同情感,認為苦難是神的意志,他們身上有著耶穌受難的傷痕,痛苦也是一種恩賜。在佛教中,也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箴言,受難是種意志的體驗或戴著精神的荊冠,并不要求治療。有位患者就說過:“遭受痛苦就是生活的意義,忍受命運般的苦難才是唯一有效的幸福”。轉(zhuǎn)自環(huán) 球 網(wǎng) 校edu24ol.com
心理疾病中的夸大妄想的患者,也常有這樣的模式。我的一位患者,女,18歲。在家排行第二,父母第一胎生了女兒,于是寄托第二胎也是女兒,可是她還是女兒,父母很失望,在第二年終于生了第三胎是男孩。于是這位患者的噩夢開始了,家里有什么不順心的事都往她身上出氣。她很委曲,開始還會哭,會逃跑,后來漸漸地不發(fā)抗,打她也不哭。經(jīng)過咨詢,她告訴我說:“我為什么要哭呢?我父母是外國領(lǐng)導(dǎo)人,這樣挨打是為了磨練我的意志。以后我就可以當領(lǐng)導(dǎo)了?!?/P>
遺傳影響模式。遺傳就是下代人帶有與父輩類似甚至相同的特征,遺傳模式在社會心理學(xué)中的討論是非常多的,行為主義代表人物華生就說過:一克遺傳多于一噸教育。這種傾向在生物科學(xué)飛速發(fā)展的21世紀,更加明顯,現(xiàn)有生物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某些基因片段上的堿基對出現(xiàn)問題,就會有相應(yīng)的心理疾病的出現(xiàn)。這種模式認為,性格和品質(zhì)等是遺傳的。比如一個人的條理、可靠、直率、禮貌、耐心、智力、或者謊言連篇都可以遺傳。持這種觀點的心理疾病患者,不太愿意接受心理咨詢,而傾向于生物學(xué)的治療。
患者男,24歲,強迫癥10年左右,經(jīng)過抗強迫藥物治療多年,癥狀時有復(fù)發(fā),他對目前的治療失去耐心。在一次看了關(guān)于染色體變異可以造成強迫癥的觀點后,就要求做基因治療。
遺傳對心理疾病有多大的決定作用存在許多疑問,如果連一個人會說謊也是遺傳得到的,那就意味著一個的命運是無法改變的,這是不科學(xué)的。也為教育工作的失職提供借口,教育者會認為,你的遺傳物質(zhì)是如此的糟糕,再教也是沒有出息的。
2012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2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雙證保過套餐>>>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最新資訊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認知行為考點分享2025-04-18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操作技能考點分享2025-04-17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精神分析考點分享2025-04-16
- 心理咨詢師理論知識部分重要考點分享2025-04-15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五)2025-04-09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四)2025-04-08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三)2025-04-07
- 心理咨詢師科普:心理學(xué)七大主要流派2025-04-03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二)2025-04-03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一)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