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非暴力溝通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和“暴力”也能扯上關(guān)系。但是,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xiàn)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帶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就一定會發(fā)現(xiàn),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zé)、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yīng)、隨意評價和妄下結(jié)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很多時候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
讓我們一起向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學(xué)習(xí)“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吧!按照他提出的四步原則與他人交談,能夠幫助我們找到一條捷徑,以一種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摩擦,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試想,當(dāng)你離開忙碌了一天的辦公室,回到家中就看見處在青春期的兒子正懶洋洋地靠在沙發(fā)上看卡通,臟襪子仍的到處都是。這時,你能否保持平靜地對他說:“我看到茶幾底下的兩只臟襪子,電視機前還有三只,我不高興,因為我看重家的整潔。你愿意將襪子拿到洗衣機里嗎?”――還是,忍不住破口大罵:“你怎么可以把房間弄得一團糟?我什么時候才不用辛辛苦苦伺候你?這么大的孩子一點兒事情都不能幫我做……”
很多時候,我們都習(xí)慣了用指責(zé)表達感受,用命令代替請求。不僅是在親子關(guān)系中,面對伴侶、面對父母親友、面對商務(wù)伙伴和重要客戶,如此溝通的效果常常讓人無法不遺憾。不論交流的對方是否按照我們的意愿發(fā)生變化,兩顆心的距離都是越來越遠,抱怨和不滿叢生。
在美國著名的臨床心理醫(yī)生和交流培訓(xùn)師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看來,這樣的溝通方式中充了“暴力”的味道。盧森堡博士早年從師于人本主義心理學(xué)大師卡爾•羅杰斯,后來發(fā)展出極具啟發(fā)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方式。他認為,不只是血淋淋的殺戮和戰(zhàn)爭是暴力,那些傷害我們精神和心靈的言語同樣也是一種“隱蔽的暴力”。
近十多年來,他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傾力推介他主張的“非暴力”溝通方式,幫助人們突破引發(fā)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慣性,無傷害地與人溝通交流,從而獲得和諧、美好和幸福的生活。不僅如此,他還多次參與解決世界范圍內(nèi)的沖突和爭端,并且于2006年獲得地球村基金會頒發(fā)的“和平之橋”獎。
2013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雙證保過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什么蒙蔽了我們心中的愛?
盧森堡博士認為:絕大部分人際交流中的沖突,本質(zhì)是彼此內(nèi)心的“需要”與“滿足”之間的沖突;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將沖突歸咎于對方。不幸的是,生活中,有四種十分常見言語和表達習(xí)慣使我們難以體會到自己心中的愛。它們雖然也致力于愿望的滿足,卻忽視了人們的感受和需要,以至于造成彼此之間的疏遠和傷害。它們是――
道德判斷: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成不道德的或邪惡的。比如:“你真自私!”“你對黑人有成見。”以這種方式提出主張,通常會招來敵意和對抗。
進行比較: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有體會。如果有誰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滿悲慘,那就趕緊去與他人做比較吧。
回避責(zé)任:“不得不”是淡化自我責(zé)任的最常見表達。試著換成“我選擇……是因為……”的句式,有助于發(fā)現(xiàn)這些“必須”之后的價值觀。也許你會愿意做出調(diào)整。
威脅:如果對方說“不”,就予以懲罰,那么即使需要被實現(xiàn),關(guān)系卻被傷害。
而“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則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和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于助人。讓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愛,而非自私、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dǎo)生活。在非暴力溝通的眾多受益人之中,有些人用它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際,還有人借助它改進工作。
現(xiàn)在,在詳細介紹這一神奇的溝通方法之前,還有一點要特別說明――“非暴力溝通”沒有固定的公式,也不是簡單的言語或文字表達技巧。它的精髓,在于對人、對己、對每個生命濃厚而純潔的愛。除了言語本身,它所包含的意識和意圖,還可以通過陪伴、沉默、專注,各種面部表情及身體語言加以表達。相信在真實的生活中,我們可以把它們演繹得更加自然,且充滿愛意。
要素一:區(qū)分觀察和評論
印度哲學(xué)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钡谝淮温牭竭@個觀點,“胡說八道”這個想法在我的頭腦中一閃而過――你是否和我一樣,經(jīng)常在不知不覺中就做出了評論?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觀察他人的行為,而不評論,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
當(dāng)我們隨口說一個人“大手大腳”,依據(jù)的事實可能是“他昨天換了一部新車”,可能是“他上周買書花了五百塊錢”,還有可能是“他買下了一支一千塊的口紅”,但我們很可能不知道,這究竟是他的偶然行動還是生活習(xí)慣,也不知道這一行為對于行為人本身來說意味著什么。如果我們的表達充滿了這樣的簡單評論,尤其是負面評價,作為聽眾的對方就可能產(chǎn)生逆反心理,急于反駁,而不是做出友善的回報。
任意夸大,以偏概全,隨意推測,“經(jīng)?!?、“很少”、“總是”、“從來”等一系列模糊詞語的習(xí)慣使用,都很可能混淆我們的觀察和評論。就好像那個為了幾只襪子而對兒子大發(fā)怒氣的母親一樣,很多人習(xí)慣了用極端的言辭來發(fā)泄心中的不滿。但效果呢?真的理想嗎?
試著讓自己去區(qū)分客觀描述事情的能力,有助于讓交談的對方保持耳朵和心靈的開放。比如說“我最近組織了三次活動,每次你都沒來參加”就要比“你很少配合我”更加準確;“這一周你有三天都是在10點以后到家”,就要比“你只愛你的工作”更加容易促成良好溝通的實現(xiàn)。
2013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雙證保過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要素二:體會和表達感受
“我就像嫁給了一堵墻!”在盧森堡博士的研討會中,有一位妻子試圖表達她在婚姻中感受到的孤單,但想她這樣的言辭,其實很難提醒到她的丈夫去留意到她渴望交流的愿望,因為對方很可能由此認為受到了指責(zé),從而感到委屈和沮喪。結(jié)果,雙方的關(guān)系甚至更加疏遠。
這就是把感受和想法混為一談的反例。這個言語現(xiàn)象很常見,從小接受的教育觀念,早已讓我們習(xí)慣了服從權(quán)威,而不是傾聽自己。不用說清晰的表達感受,很多人甚至體會不到自己強烈的情緒。尤其是從事律師、工程師、警察、經(jīng)理等職業(yè)的人士,都愛過分相信“理智是好的,情緒化是不好的”。
我們很可能不清楚,當(dāng)我們感到“你不愛我了”,實際上的感受是“想到你可能不愛我了,我很難過和委屈”;當(dāng)我們感到“我真是個沒用的家伙”,實際的感受是“想到?jīng)]有完成好任務(wù),我十分傷心”。
想要突破這一點,我們需要從豐富自己的情感詞匯開始。像“很好”或“很差”這樣的詞語,很難表達清楚我們的感受,也很難讓作為聽眾的人們明白我們實際的狀態(tài)。如果我們說“感覺良好”,所表達的感受可能是高興、輕松、欣慰或者什么別的;如果我們說“煩死了”,則可能是焦慮、煩躁、緊張、精疲力盡或者絕望。
要素三:體會與感受相關(guān)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強調(diào),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己,是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和評判,導(dǎo)致了我們的感受。聽到一句不中聽的話,比如“你可真自私啊”,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1)是認為自己犯了錯,于是開始自責(zé)。2)是指責(zé)對方,開始駁斥“根本不是這樣!”于是開始爭吵。3)是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接納和信任。4)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也許我們就會想到“他傷心可能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
非暴力溝通鼓勵人們從感受進一步地去了解自己的愿望,去發(fā)現(xiàn)還有哪些需要、期待和價值觀沒有得到滿足。當(dāng)我們說“昨晚你沒來,我很傷心”,是因為“我很想和你說說最近的煩心事”;當(dāng)我們說“他們?nèi)∠撕贤?,讓我很不開心”,是因為“我認為這是極不負責(zé)的行為”。通過這些思考和發(fā)現(xiàn),我們不再指責(zé)他人,而承認感受源于自身。當(dāng)我們把愿望說得越清楚,他人越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yīng)。
當(dāng)我們?nèi)ブ肛?zé)他人,本質(zhì)上是希望利用對方因為內(nèi)疚而調(diào)整行為,對他人的批評,是在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dāng)我們抱怨“你不理解我”的時刻,實際上是因為自己“渴望得到理解”。但如果我們只是通過批評來指出主張,人們的反應(yīng)常常是申辯和反擊。
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人并不習(xí)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不順心的時候,我們傾向于思考別人有什么錯。例如我們看見伴侶把外套放在了沙發(fā)上,而沒有掛在衣架上,很可能就脫口而出“你這個懶蛋”。如果我們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與對方表達我們的需要,而不是指責(zé)和批評,就很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2013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雙證保過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要素四:提出具體的請求
在另外一次的研討會上,一位女士提出:“我請我的先生少花一點時間在工作上,結(jié)果,三個星期后,他報名參加了高爾夫球比賽?!眴栴}在哪里?這位女士說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卻沒有說清楚她想要什么。相信如果她清晰地表達“我希望你每周至少一個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這樣的愿望更加容易得到對方的積極回應(yīng)。
不僅如此,請求對方提供一個具體而非抽象的行為,不僅有助于得到對方的積極回應(yīng),還常常會幫助我們深化自我認識。另外一對參加研討會的夫婦在現(xiàn)場發(fā)生了爭吵。太太對先生說:“我認為你應(yīng)該讓我成為我自己?!毕壬⒖谭瘩g說“我沒有嗎?”太太氣沖沖地回應(yīng):“當(dāng)然沒有!我想要自由!”然而,像“自由”這樣的概念還是過于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當(dāng)這位太太試圖澄清自己的請求時,她突然意識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她說:“不好意思,準確地說,我希望,不論我說什么,你都能點頭說是?!辈挥脛e人多說,她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苦惱――向?qū)Ψ剿魅〉谋緛砭筒缓侠?,甚至不可能的東西。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不要讓你的請求聽起來像是命令。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yīng)就會受到懲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成是命令。聽到命令,一個人只能看到兩種選擇:服從和反抗。但不管他最終的選擇是哪一個,都會造成雙方關(guān)系的疏遠。而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改變或控制別人,而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的基礎(chǔ)上與人聯(lián)接。
當(dāng)人們相信我們看中彼此的感情,并兼顧雙方的需要,他們就會相信我們所表達的愿望是請求而非命令。
反過來,用表達自己的方式傾聽對方
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我們同樣可以將這四大要素適用于傾聽他人的心聲。我們可以幫助人們澄清他們看到的事實是什么,而不是輕易相信自己做出的判斷;我們還可以傾聽對方內(nèi)心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從而思考能否找到同時滿足雙方需要的處理方法;我們還可以提醒不要輕易把對方的意見理解為命令,而是和他一起確定是否在對我們提出一個不含惡意的請求。運用這樣的溝通方法,我們退去言語中的暴力,將愛自然流露。
也許還會有人問:如果我們痛苦得無法悉心傾聽,應(yīng)該怎么辦?難道我應(yīng)該永遠把別人的需要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嗎?當(dāng)然不!盧森堡博士提醒我們:我們無法給別人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有時,我們會發(fā)生自己沒有心情去關(guān)心別人,這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善良,而只反映了我們自己需要得到關(guān)心。
在這個時刻,我們需要先好好體貼自己。你可以安靜下來,按照上述的方法,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可以大聲說出自己的請求。當(dāng)然,如果正處于激烈的情緒中,就無法體會你的需要。這時你可以換一個環(huán)境。我們需要時間和空間來調(diào)整狀態(tài),等安靜下來,再重新來過。
2013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雙證保過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最新資訊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認知行為考點分享2025-04-18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操作技能考點分享2025-04-17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精神分析考點分享2025-04-16
- 心理咨詢師理論知識部分重要考點分享2025-04-15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五)2025-04-09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四)2025-04-08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三)2025-04-07
- 心理咨詢師科普:心理學(xué)七大主要流派2025-04-03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二)2025-04-03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一)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