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史上重要人物之馬任諾


心理劇創(chuàng)始人馬任諾(Jacob L.Moreno;1989-1974)是猶太人,誕生于羅馬尼亞的Bucharest城,約在五、六歲時全家移居到維也納。1909年馬任諾進入維也納大學就讀,原本主修哲學之后又轉讀醫(yī)學,在畢業(yè)典禮的當天院長告訴他的母親“你的孩子是一個天才,他的未來必定會不同凡響”,的確在他開始懸壺濟世時,他是一位不喜歡開藥、更不在屋外懸掛招牌的另類醫(yī)生,雖然他的工作內(nèi)涵與其他醫(yī)生一樣,但是他更獨鐘于探究人們的情緒及人們與社會的關系(Hare,1990)。這也就是他會花畢生的經(jīng)歷去推展心理劇(psychodrama)、社會劇(sociodrama)、社會關系診治(sociometry)的原因。因此,提及馬任諾他除了是心理劇的創(chuàng)始者,同時他也是一位精神科醫(yī)師、戲劇家、神學家、詩人、哲學家、發(fā)明者、團體心理治療者、心理劇導演、社會劇導演、社會關系診治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等(Hare,1990;Marineau,1989)。大多數(shù)人對心理劇中的三階段分別是暖身(warm-up)、演出(the action)、分享(sharing),及五個基本要素分別是導演(director)、主(protagonist)、輔角(auxiliary)、觀眾(audience)及舞臺(stage)都耳熟能詳。因此,筆者在本文想介紹這位創(chuàng)始人的一生,分別從馬任諾一生的情感生活及心理劇發(fā)展歷史來做介紹,讓讀者對這位心理治療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代大師有更多的了解。 馬任諾一生的情感生活 馬任諾的情感生活歷經(jīng)了幾個重要的階段Marianne、Beatrice、Florence、Zerka,每一個階段都漸漸鋪陳出在心理劇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以下是筆者根據(jù)Blatner(2000)“心理劇基礎”(Foundations of Psychodrama)一書、Hare(1990)“馬任諾”(J. L.Moreno)、及Marineau(1989)撰寫“馬任諾的一生:心理劇、社會關系診治、團體心理治療之父”(JacobLevy Moreno 1889-1974: Father of Psychodrama, Sociometry, AndGroupPsychotherapy)傳記整理而出的。
給予身份的的Beatrice 1927年馬任諾終于在第二次考試中取得醫(yī)師執(zhí)照,1928年隨即在紐約與擔任社工員的BeatriceBeecher結婚,但這段婚姻僅維持了六年就平和結束(Marineau,1989)。Beatrice原本在紐約MountSinai醫(yī)院講授兒童心理學,他對于馬任諾運用自發(fā)性來示范與孩子工作的過程感到極高的興趣,因此他們一起工作、教學,馬任諾非常感謝妻子帶給他豐富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段婚姻讓馬任諾取得美國正式公民的身份(Hare,1990)。
偶像崇拜的Florence 1938年Moreno與小他23歲年輕貌美的Florence Brige結婚,當時Florence在HudsonSchool實習,她深深被馬任諾的書“父神的話語”所吸引,甚至視其為一個預言家。加上Florence幼小時母親去世又與父親分開,因此當馬任諾就如同她的父親般,十分仰慕。他們婚后不久就產(chǎn)下一女Regina,但婚后的生活對馬任諾而言并不快樂,因為他們彼此似乎是活在不同世界的兩個人。馬任諾需要許多的稱羨與激勵、需要的是一位能激發(fā)他靈感、能成為其工作伙伴、并且能共同創(chuàng)造的伴侶而,F(xiàn)lorence雖崇拜他,但她卻甘于讓自己住在Beacon的小屋中,傾全心全力的照顧他們的女兒,好讓馬任諾無后顧之憂,縱使Florence在專業(yè)上也曾經(jīng)幫過Moreno一些忙,但是她始終無法捕捉到丈夫真正的想法。這段婚姻持續(xù)了10年,最后在1948年結束了這段婚姻.
共創(chuàng)事業(yè)高峰的哲卡(Zerka) 馬任諾持續(xù)尋找他生命中的伴侶,1941年哲卡(Celine ZerkaToeman)帶著姐姐到馬任諾診所接受治療,因此有機會認識彼此。哲卡比馬任諾小很28歲,她出生于荷蘭,并曾經(jīng)居住過英國一陣子,因此她的想法較趨近歐洲人,同時對英語文化有著一份欣賞。當馬任諾之前對哲卡是全然不知,當他第一次見到哲卡時就感受到自己似乎已愛上了她;馬任諾相信自己的感受、直覺,因此他認為自己已經(jīng)找到那位能一起共同工作整合生命理念的情感伴侶;有趣的是哲卡對馬任諾也有相同的感受,這就是馬任諾所說的“超感應”(tale)。兩人終于在1949年結婚,并有一子Jonathan,他們還將心理劇的技巧運用來教導孩子。 哲卡對馬任諾的重要性可以從他自己所說的一句話得知“哲卡如同是我的右手,倘著沒有她,我的許多想法是難以實現(xiàn)的”。不幸的是1958年,哲卡的右手臂因漲了惡性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必須面臨切除的命運,在這段期間他們的家中充滿著苦悶、無助與憂愁。哲卡在切除右手臂后在她的生活中看到她那股不向命運屈服、面對生命挑戰(zhàn)的毅力,并且重新開始她的工作;他們?nèi)彝高^心理劇的技巧,去探索彼此的想法、感受,彼此相互支持度過這個極其不易的過程。這個痛苦的經(jīng)驗也讓馬任諾學會了謙卑的功課,因為他真實的體認到生理醫(yī)學的限制。
2013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雙證保過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哲卡是陪伴馬任諾走完一生的女人,同時也是激勵他生命創(chuàng)作的伴侶,更是他事業(yè)的經(jīng)營者、企劃者、同時也是心理劇協(xié)同訓練師及協(xié)同治療師,目前許多國際知名的心理劇導演都受教于哲卡膝下。馬任諾在接受Walt Anderson 訪問時曾說:“在我這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一生中,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在1941年找到了工作伙伴,并且在1949能與她結為夫妻,而她就是--哲卡;進一步說,如果我還能對自己的生命期望有些改變的話,我希望我能早15年遇見哲卡?!瘪R任諾年近70時至世界各地演講時,也公開宣稱:“哲卡的出現(xiàn),對心理劇的發(fā)展及持續(xù)擴展是相當重要的。”(Marineau,1989)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哲卡在他心中的地位,以及在心理劇發(fā)展過程中占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這位傳承馬任諾志業(yè),并將其理論在實務工作中發(fā)揚光大的獨臂女士--哲卡,分別于1996年8月、2000年3月抵臺,亦可堪稱為“中國臺灣心理劇史”上的一大盛事。
哲卡女士兩次造訪中國臺灣,筆者有幸參與這兩次的導演訓練工作坊并負責接待,因此透過面對面的接觸與對話,幫助我將書中的知識活化了,筆者不僅身力其境在劇場上,同時還有機會聆聽她會后對團體歷程的討論、治療技巧的解說、理論的闡述、并清楚的詮釋馬任諾心理劇的哲學概念、以及他個人的生活趣事等,心理劇發(fā)展歷史 首先一個理論的建構與當事人的成長過程有著極密切的關系,換句話說馬任諾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逐步建造出他的理論概念與范疇。因此,要提及心理劇歷史可以先概覽如表一:馬任諾生平重要記事摘要(Marineau,1989)。馬任諾生平重要記事摘要 1889出生于羅馬尼亞六個小孩,排行老大 1909進入大學(哲學、醫(yī)學) 1908-11維也納公園和孩子玩創(chuàng)造性戲?。╟reative drama ) 1912為妓女成立自助團體 1917-18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軍人工作而出現(xiàn)其早期社會治療診治的概念 1921正式宣稱“心理劇”的誕生4/1/pm7:00-10:00 1921-24自發(fā)性劇院出現(xiàn)并開始寫作有關自發(fā)的研究(spontaneityresearch)、角色理論(role theory)及行動研究(actionstudies)。 1925移民至美國 1929-30即興劇院(impromptutheater)出現(xiàn)結合心理劇與團體動力 1931以精神科醫(yī)師角色進入singsing監(jiān)獄工作 之后于APA中發(fā)表研究 1933到 Hudson school工作開始使用“團體治療”改變女子學校學生的態(tài)度與行為 1934“ who shall survive”一書問世且在 Elizabeth 醫(yī)院介紹心理劇 1936在Beacon開設一家私人的精神科療養(yǎng)院(包括心理劇劇院,日后也是專業(yè)人員訓練的所在地) 1941正式在Elizabeth醫(yī)院成立心理劇劇院 1942成立“American Society forGroup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drama”簡稱(ASGPP)。每周周末開始提供“open sessions”,這個方式一直延續(xù)到1970年代早期。Zerka帶姊姊就診而認識馬任諾1941-45二次大戰(zhàn)后軍人作團體治療 1946出版“心理劇”(vol 1) 1949和哲卡(Zerka)女士結婚 1954第一屆心理治療研討會(加拿大多倫多) 1959出版“心理劇”(vol 2) 1964參加“國際心理劇研討會”(法國巴黎) 1969出版“心理劇”(vol 3) 1974死于家中。
心理劇歷史的發(fā)展中,筆者按照Blatner(2000)、Hare(1990)、及Marineau(1989)、及Moreno(1934)所寫的“誰能活下來”(Whoshall survive ?)一書整理而出的。大體來說將之分為四個階段:(一)、胚胎期(1908-21);(二)、嬰兒期(1922-24);(三)、青年期(1925-35);(四)、成年期或稱之為發(fā)展期(1936迄今)。 (一)、胚胎期(1908-21) 在馬任諾四歲半時,父母外出他在家和鄰居孩子在家中地下是玩游戲,他選擇扮演上帝,因為他覺得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個上帝,內(nèi)在都有一個無所不能的潛力與傾向,可以參與世界的共同創(chuàng)造過程;因此,當他自己爬到椅子疊高的頂端去感受上帝的偉大時,卻不小心從高處摔下而跌斷了手臂,這個游戲讓他體會到原來上帝也會失落。這些想法也奠定了心理劇中,主角是自己的上帝,而導演有時在治療過程中扮演的是協(xié)同治療(co-therapy)的角色,也讓他日后想起盡管是權貴至尊的人仍然是需要依靠的。而這個經(jīng)驗燃起他日后在設計心理劇舞臺時采垂直、多層的概念設計,也就是第一層舞臺作為暖身之用,第二層舞臺作為訪問主角的場所,第三層舞臺是行動演出的空間;而第四層是陽臺也就是上帝救世主所在的位置,這個概念就是源自他兒時游戲的構想。
1908-11年間馬任諾常在花園中漫步,他一時興起與公園中的小朋友們玩創(chuàng)造性的游戲,他要孩子們即興演出扮演上帝來處理自己的問題,有時他也讓孩子們自行決定演出的議題,并試著讓孩子自行去發(fā)展出解決的方式,因此他發(fā)現(xiàn)人是可以在游戲中去創(chuàng)造,去學習去發(fā)展出新的東西,這個經(jīng)驗讓他了解到人的自發(fā)與創(chuàng)造力的可貴。這個經(jīng)驗也讓許多老師、父母都催促馬任諾能盡快設立劇場來幫忙孩子們。 這些經(jīng)驗的累積,促成1921年4月1日正式宣稱“心理劇”的誕生。 (二)、嬰兒期(1922-24) 馬任諾開始關心社會的議題,他重視社會脈絡與情境,他認為每一個人應該是自己的是上帝,因此他在處理問題時不僅會關心案主與人的關系,同時也會盡可能幫他們自己來理解問題與找到解決的方式。 有一天馬任諾看見警察抓妓女,他感到困惑與好奇,于是他身體力行的進入紅燈戶中去探知試圖了解妓女的生活,后來他為這群紅燈區(qū)妓女們組織了一個“自助團體”,在團體中人們可以隱藏自己的姓名,彼此討論現(xiàn)有的處境并相互支持,同時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現(xiàn)況,引發(fā)其內(nèi)在動機,來解決自己的問題。而這也是日后團體治療、社區(qū)服務的起萌。
2013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雙證保過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最新資訊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認知行為考點分享2025-04-18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操作技能考點分享2025-04-17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精神分析考點分享2025-04-16
- 心理咨詢師理論知識部分重要考點分享2025-04-15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五)2025-04-09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四)2025-04-08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三)2025-04-07
- 心理咨詢師科普:心理學七大主要流派2025-04-03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二)2025-04-03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心理咨詢技能操作知識要點(一)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