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師資格 > 教師資格備考資料 > 態(tài)度與品德的形成復習指導(3)

態(tài)度與品德的形成復習指導(3)

更新時間:2018-11-27 15:39:16 來源:|0 瀏覽0收藏0

教師資格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qū)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zhí)顚憟D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環(huán)球網校及時位考生整理教師考試資料,態(tài)度與品德的形成復習指導(3),希望能幫到您。

  二、小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發(fā)展的階段理論

  1、皮亞杰的道德發(fā)展階段論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兒童的道德判斷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發(fā)展過程。皮亞杰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對偶故事法。具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1)自我中心階段(2~5歲),是一種無道德規(guī)則階段,規(guī)則對兒童沒有約束力。因為他們尚不能將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區(qū)分開,把外部環(huán)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僅按自己的想像去執(zhí)行規(guī)則。他們在游戲中只是個人獨立活動,沒有合作,也沒有規(guī)則。

  (2)權威階段(6~8歲),又稱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的道德判斷受外部的價值標準所支配和制約,表現(xiàn)出對外在權威的絕對尊敬和順從的愿望。他們認為規(guī)則是必須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從權威就是對的,比如聽父母或大人的話就是好孩子。這個階段的兒童對行為的判斷主要根據客觀結果,而不考慮主觀動機。

  (3)可逆性階段(8~10歲),是自律道德階段的開始,兒童開始依據自己的內在標準進行道德判斷,不把規(guī)則看成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同伴間共同約定的,可以修改的。

  (4)公正階段(10一12歲),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體驗到公正、平等應符合每個人的特殊情況。這時的兒童往往更多地從行為的動機而不單純是行為的后果來判斷行為的責任。

  2、柯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階段論

  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運用“道德兩難故事法”對兒童的道德判斷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追蹤研究,提出了“道德發(fā)展階段理論”,認為兒童的道德判斷是按三個水平、六個階段向前發(fā)展的。

  著名的兩難問題即“漢斯偷藥”:

  一個患癌癥的婦女瀕臨滅亡,醫(yī)生認為只有一種藥能挽救她的生命而這種藥只有一家藥店有售。于是病人的丈夫漢斯到這家藥店買藥發(fā)現(xiàn)藥價為2000元,是成本的10倍,漢斯想盡了辦法四處借錢,只弄到1000元,于是他求老板把藥便宜點賣給他,或者以后再將欠款還清,但藥店老板一口拒絕,說賣藥就是為了賺錢。漢斯無奈,只好夜里闖入藥房將藥盜走。

  漢斯這種行為恰當么?應不應該?你怎么評價呢?

  柯爾伯格提出的兒童道德發(fā)展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如下:

  (1)前習俗水平(0-9歲)

  這一水平的兒童的道德判斷著眼于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和自身的利害關系。包括兩

  個階段:

  第一階段:服從與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以懲罰與服從為導向,由于害怕懲罰而盲目服從成人或權威。道德判斷的根據是是否受到懲罰,認為凡是免受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缺乏是非善惡的觀念。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是一種樸素的利己主義,判定某一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性,認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為,對自己有利的就是正確的。

  (2)習俗水平(9―15歲)

  著眼于社會的希望和要求,從社會成員的角度思考道德問題,開始意識到個體的行為必須符合社會的準則。

環(huán)球網校聯(lián)手多位老師隆重推出教師資格輔導

【試題】中學歷年真題 中學模擬試題 小學歷年真題 小學模擬試題
【經驗】教學經驗交流

分享到: 編輯:環(huán)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教師資格資格查詢

教師資格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教師資格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shù)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huán)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